路遥为何会在42岁时英年早逝?贾平凹的一句评语说出了背后隐情
1992年11月17日,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路遥,在西安医院结束了自己贫穷而又苦难的一生。此时的他,只不过42岁,正是一个作家最辉煌的年纪。
关于他的死,很多人都没有意料,这场意外来得实在是太过突然。多年以后路遥生前好友贾平凹。曾发文悼念故友“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这句话,揭示了路遥死亡的真相。
艰苦的成长岁月
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陕北农村家庭,和当时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一样,他的父母都是没有上过学的农民,一家人靠着父母的辛勤劳作生活。
路遥是家里的老大,在他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他的父亲是个身高只有1米5的矮小农民,即使他不断的劳作,也很难养活这一家老小,在生活的重压下,父亲与母亲商量,将最大的路遥过继给了自己没有孩子的哥哥王玉德。
伯父家也很贫困,但是因为没有孩子,所以伯父的负担并不大。但是路遥在伯父家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伯父伯母都拿他当自己的亲生孩子,在路遥该上学时,伯父伯母将他送到了学校读书,和班里的其他同学相比,路遥是极其自卑的。
他的衣服都是捡别人不要的来穿,即使破了洞也是缝缝补补继续穿着,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喜欢拿他开玩笑,自卑的小路遥不喜欢在人群当中走,那些爱搞恶作剧的同学们常常将他往人群里面拉,就对于年幼的路遥来说是很大的侮辱,或许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经历,路遥在成为大作家之后,特别爱面子。
1961年,路遥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这本来是个好消息,但他的伯父伯母听到以后并不十分开心,在伯父看来自己祖上都是农民,从来都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念完中学也没什么用,更何况当时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于是他就不同意路遥去上学。路遥的性格里有一种西北人常有的倔强,在他的百般请求之下,伯父还是同意了,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伯父说一个月只能给他25斤的粮票。
十几岁的男孩正是长身体的时候,25斤的粮票对于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当时的路遥认为有书读已经很好了,并不在意这些,在上学的时候,他常常出去挖野菜,靠着这些野菜,他也算是勉强活了下来,我们在路遥其他作品当中常常会看到路遥这一时期的痕迹。
中学时期的路遥成绩十分优异,按理说他会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成功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可惜当时国家取消了高考,路遥也没能成功去上大学。
1973年路遥进入工农兵大学,虽然是公费就读,但是他的生活也并不宽裕,每天还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人生最大的困苦,莫过于在自己最没有能力的时候遇见最喜欢的人,路遥当时就陷入了这种困境,因为贫穷,他最喜欢的女孩子离开了他,转身投入了一个解放军军官的怀抱。
艰辛的文学创作
失恋后的路遥郁郁寡欢,面对生活的贫苦,感情的失意他无所适从,好在他遇到了北京知青林达,在她的接济下路遥还是成功读完了大学,两人之后结婚生下了一个女儿。按理说此时的路遥该开始自己的幸福生活才对,可是将自己全部心血投身于文学创作的路遥,显然是不适合婚姻生活的。结婚以后,他将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文学创作之上,对于家中的所有事情都不管不顾,就这样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的裂痕。
1982年,在写完中篇小说《人生》之后,路遥希望在自己40岁之前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人生》这部小说的问世让路遥大火,可是在那个年代,知名的作家收入也没有多少,或许是童年时的经历,路遥极其讲究排场,加上他的老家还有众多亲人需要他资助,很快他的稿费以及奖金被花光了。
就在妻子为生计发愁时,路遥一门心思扑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当中,他先是没日没夜的阅读了近百篇长篇小说,又把1975~1985年间的报纸读了一遍,最后更是回到了陕北,深入生活。他回陕北的时候只提了一个装满资料的大箱子。他在陕北各地奔波,放过羊,种过地,下过矿。
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的身体出现了大问题,他常常会感觉到腹部疼痛难忍,但是他并没有当一回事,到了后来即使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他也拒绝前往医院。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小屋里,没日没夜地进行创作,到吃饭的时间也不出来,只是偶尔抽根烟、啃个馒头。每当腹部疼痛的时候,他都会给自己冲杯咖啡,希望以此来缓解疼痛。在《他写平凡的世界》最后一段时,手指已经痉挛到无法伸直,他用热水烫平了手指继续创作
宝贵的时代价值
1986年12月《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这部书凝聚了路遥6年的心血,这部书一经问世就饱受追捧。可此时的路遥,却并没有多么开心。在他写完这部书之后,看着镜子里苍老的自己,神情有些恍惚。
很快,他因为肝硬化被送到了医院,在他去世前三天,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心怀愧疚的路遥,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在他死前特地交代见一面好友贾平凹。贾平凹在见到他之后立刻冲出了病房,蹲在角落泣不成声。正如他所说,路遥是个倒在文学创作上的“夸父”,他的死和他没日没夜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关系。
路遥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终将不朽,《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18岁的马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希望,低谷中的潘石屹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