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一点儿也不快乐?
张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下岗了。
他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店,用了3年时间,慢慢从零售店做到小超市,后来又和朋友合伙开了一段时间较大的超市,经营超市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2年他来到北京,正好赶上房价起来那几年,他开始转做建材生意,直到后来身价千万。
在很多人看来,张先生无疑是成功人士。可是他自己经过半辈子的打拼,却时常困扰:为什么有钱人越来越多,但是却不快乐?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荀子·修身》中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意即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
北宋诗人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是君子的修养要能够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内心情绪的影响。
《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春秋时宋国边远的地方,有人得了一块宝玉,将其献给宋国的执政大臣子罕,子罕坚辞不要。献宝人说:“这是一件宝物,应该佩戴在君子身上,我们百姓消受不起。”
子罕回答:“你认为这玉是宝贵的,而我认为不接受你的玉才是宝贵的。”
启迪多元思维
在《金钱心理学》一书中,作者费恩海姆和阿盖尔谈到了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
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当人们收入很低时,对幸福的满意度也很低。身无分文的人对于幸福的满意度几乎趋近于零。
临界点在0.25处。
在0.25之前,金钱和幸福是正比关系,到0.25之后,就基本上没有太多相关了。
也就是说,从一无所有到小康这个阶段,如果你有了钱,你的幸福指数会“噌”地一下蹿上去,但是当二者的比值在0.25之后,你的金钱和幸福就基本上没有太多关系了,说不定还会下降到0.2、0.1或者更低。
这一现象在数学中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应递减”。
正心正举
有钱人为什么不快乐?
这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力和心智模式的问题。
知足常乐。
据统计,在《道德经》中,“知足”共出现了4次,分布于3章中。
其中,第三十三章中写道:“知足者富。”其前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后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这里所说的“富”,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人生是否“富”,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感受。
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并不仅仅是很多有钱人不快乐,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在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中,无暇去思考快乐和幸福的本质,所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快乐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一个人真正的富有,从来不是金钱上的富足,而应当是基于对生命本质与客观事物本质的清晰认知,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与丰富,只有这样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当下都是快乐而富足的。
拨迷见智
每一个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关于智慧的智慧。
——《拆掉思维里的墙》
开启自在之门
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即使是非常有钱的人们——例如《福布斯》杂志上最富有的100个人,尽管他们拥有足够多的金钱可以买很多自己既不需要也不在意的东西,但其幸福感也仅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而已。
根据《中国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5个因素是:乐观程度、健康状况、休闲满意度、是否有伴侣、医疗服务满意度。
这几大因素中,并没有收入或是资产多少这样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便自己不是很有钱,但只要积极乐观,身体健康,还有爱人在身边,生活节奏也较慢的话,同样会感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