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动力,然而精神层面的需求整体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然而如果人只按照本性去生活,慢慢会发现内心是空虚的、孤独的、寂寞的,感受不到爱,也不清楚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由古至今,很多哲学家、文化传承者、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科学家们,都希望从各自的领域研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所以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佛家将爱升华到了平等、无所求的境界,追求的无尽大爱,包含慈悲之心,从内心深处希望所有人能远离一切痛苦,都能获得幸福及幸福的因缘,喜爱所有的生命。
道家的爱包含着宽容而给予对方空间。
《庄子》中记载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是中央之帝“浑沌”对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都很好。于是,倏和忽都很想报答浑沌,他们看到浑沌没有七窍,就全心全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起为浑沌凿出了七窍,可是事与愿违,最后竟然导致浑沌死了。
所以说,爱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索世界,需要懂得用对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需要学会设身处地去感悟对方的身、心感受。客观上,需要人们将自我的内心世界,比如成长经历、思维模式、情感体验等与对方连接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及体会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联系,可以增加互相了解及理解,它是一种爱的表现。
启迪多元思维
根据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理论,我们自身思维和行为的惯性,犹如计算机里面的程序,能够通过更新软件而发生改变。我们需要了解自己这台计算机目前所处于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果我们输入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后我们就能够输出正确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输入的内容影响着输出的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正心正举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及物体的发展变化的本源在于我们自身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从小得到了关爱及帮助,心灵得到了呵护,感受到了爱的温暖,播下了爱的种子,就像一颗小树苗浇灌了“爱”的雨露,以后可能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释放出“爱”的氧气,更容易发自内心的回报社会,因为在他的心中这个世界本来是充满着爱的。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之中本身没有得到过关爱及帮助,或者是缺少爱,感受不到别人的爱及温暖,那么如果在道德上去要求他爱别人,本身就是一件缺乏爱的源泉及原动力的事情,他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爱,他更需要的是后天的情感滋养及学习感受爱的能力。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平衡原则,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我们需要先获得能量的来源,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愉悦的接纳自己,爱自己,才有能量爱别人、爱大家、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让自我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达到和谐统一。
拨迷见智
当我们纯粹的无条件的爱自己内在世界及外在世界的时候,那么无论生命中的事情是喜是悲,皆有其意义,心中自然能够生发出爱的情感。
开启自在之门
如果爱是有条件的,爱可能会变成控制、依赖、委屈、计较、多疑等,纯粹的爱是无条件的、没有利益的、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的;与此同时,我们只有无条件的爱自己,自我肯定、自重、自尊及自爱,才能无条件的爱他人,爱外在世界。
爱遵循着辩证统一的规律,既爱自己,也爱他人、世界,内心才能坦荡从容的追求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