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解读|古老的智慧能够承载现代的价值吗?——生命人文科学直播对话

文丨陈剑峰 · 主播丨涂山

在清华园的东北侧,有一组灰砖红瓦的欧式建筑,这里曾是清华大学最早的礼堂。1914年11月,梁启超先生就在这座礼堂里,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在演讲中,梁启超用了《周易》中的两个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学子:“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在“生命人文科学智慧直播对话”第四期栏目中,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的陈剑峰院长,通过解读清华大学校训,为我们详细阐述“厚德载物”的人文价值和在现代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问:清华大学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作为校训,在您看来,这是希望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呢?

陈剑峰院长:

《周易》里的思想是古代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梁启超先生之所以引用《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鼓励学子,是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就要“明德于人”,这个过程中人在哪里呢?人是在天地之间。

所以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清华大学的校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就是教导身在天地之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问:说到德,人们常常会想起“道德”,您能给我们讲讲道和德有哪些关系吗?

陈剑峰院长:

古时候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词语,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中,逐渐简单化了。所以今天讲的道德和古时候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儒家提倡的道德,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道”和“德”原本是具备深刻内涵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具备深刻内涵的“道”和“德”合成为一个词——道德,用来表示人们具有的善良、友爱、礼貌等优秀品质。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道”和“德”表层化的过程,这就造成了现在人们往往围绕道和德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来理解“道德”。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和德的关系如同阴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生,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道经》重在论述宇宙本体、万物之源以及宇宙运行规律;《德经》主要讲一个人应当如何认识、认知、把握和应用这些规律。

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身处宇宙当中,身处天地之间,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客观自然存在的规律,又能否改变客观自然已经存在的规律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正在不断进行探索,不断用科技手段去认知、把握和应用客观规律,但人类还难以做到改造客观规律,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所以老子提出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就是遵循。比如一年四季的运转,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每个人的发展等等都要遵循这个规律。现在我们能够不让冬季来临吗?我们能够不让太阳升起吗?答案是不能!

因此《周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到目前为止,仅有极少数人对“道德”能有深刻的理解,大多数人还是处于浅表层的理解层次。所以今天讲“厚德载物”,就是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拨迷见智,领会到“德”的深刻内涵。

问:现在有许多不良社会现象,比如医患纠纷、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等等,因此有人质疑,这是不是说明厚德载物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了呢?

陈剑峰院长:

现在是一个泛娱乐的时代,人们对于西方的哲学、东方的古文化,都沉不下心来仔细品读。这就造成了对很多问题事物都是基于浅层次、表象的理解,缺乏深刻、有洞察力的认识,只是在盲目的趋利避害。

很多人认为,厚德载物对于现在不适用,这是因为没有从生命的全程来看。

“德”既是原理,又是方法,是智慧与实践的统一,是规律与认知的统一。从生命的全程来看,“德”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现在文艺界、医学界都会评选德艺双馨之人,何为德艺双馨?就是除了有技巧、有技能以外,还需要有情怀、有格局。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厚德载物”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问: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厚德载物?

陈剑峰院长:

首先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全面理解厚德载物。哲学层面:天地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文层面:对生命本质规律的认知。科学层面: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次,要重视实践。也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外察世界,并不断总结。

最后,在实践中,对生命规律、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实现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

这个过程就是“厚德”的过程,也就是正心正举提出的生命人文科学智慧教育的过程:正心就是意识层面正确理解“厚德载物”包含的深刻内涵;正举则强调明道之后的显性,从各种形式和行为中显现出来,即在创造经历和体验当中不断让“德”得以彰显;实践的同时就会更了解事物运行规律,从而改变原本对世界的看法,原本迷惑的不再迷惑,纠结的不再纠结,也就能负载更多,包容更多。

这就达到了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的效果,也就实现了“载物”。

举个例子,好比一个干部的升迁,最初这个人只能承载一个村的领导,经过历练后,开始承载一个乡的规划设计与发展,继而成为县里的一把手,然后成长到市长、省长级别,最后到了国家层面。

随着地位的跃升,这个人的“德”也越来越高,对规律和认知的把握也就更多、更稳定,站的生命能级维度也较高。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具备了容纳万事万物,承载万事万物的能力。无论这些事物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能够轻松被化解、接纳、运用。

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级别。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了解了一小部分规律。

正心正举的意义就在于用人文情怀认知生命规律,用科学理念探知客观规律,在“内观己心,外察世界”的过程中了解、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从而提升现代人的生命层级,开启人生自在之门,获得身心和谐,实现“得道”的目标。

对话一位嘉宾,聚焦一个话题,引领一种思考,启迪一生智慧。

“与智者同行·生命人文科学智慧对话”,是正心正举生命人文科学智慧教育的品牌栏目。栏目旨在通过对话各领域的精英智者,引领和启迪人们在生命实践当中,不断提升情怀与格局,让人们在浮躁中沉淀,透过现象与问题,探寻和思考本质。在不断动态调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中,实现生命能级维度的螺旋式上升。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