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负性思维,与抑郁情绪共处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啄二少

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数据,我国2019年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高达7.4%,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

然而,也正是因为抑郁症太过常见,因而容易被人忽视或看轻。在很多人看来,抑郁症患者只是太“矫情”,抑郁症也只是一场“心灵的感冒”而已。这样的观念,使得我国目前抑郁症的识别和有效治疗率不到10%。求医不及时导致了患者抑郁情绪加重,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消极行为,如自残、自杀等。

有研究表明,60%的自杀者都是因为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5%~17%的人最终会自杀身亡。在正常人群中,这个比例为0.2%。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概率是普通人的70~80倍。

可见,对于抑郁,我们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甚至有些人已经身处抑郁当中,却浑然不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01

三个标准,初步判断是否患上抑郁症

确诊抑郁症,需要医生严格的诊断。很多人对抑郁症有错误的认识,觉得只要心情不好,那就是抑郁症。但其实,心情不好只能说明我们有抑郁的情绪,不能代表我们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那么,有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让我们进行自查,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患上抑郁症呢?

答案是肯定的,抑郁症可以从以下三个标准进行判断。

  • 判断是否符合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三个:第一个是无特定原因的情绪低落,几乎每天都处于低落的状态中;第二个是兴趣下降或者愉快感的缺失;第三个是身体会觉得疲乏无力,感觉精神不够用。

除了核心症状,抑郁症还有一些附加症状,比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缺乏自信、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等。

如果一个患者符合至少两条核心症状、两条附加症状,就符合轻度抑郁症的诊断症状学标准。

  • 判断症状的持续时间

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并达到两周以上。

  • 判断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如何判断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关键看上述临床症状对个人的社会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比如,你的抑郁情绪是否会影响你的工作,会导致你工作效率低?你的抑郁情绪是否会影响你的生活,让你每天精神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

以上,就是抑郁症诊断的三个标准。如果自查发现患上了抑郁症,就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诊疗。

02

识别负性思维,与抑郁情绪相处

当然,真正会患上抑郁症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的人只是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觉得压力大,每天都过得不太开心而已。那么这部分的人,又应该如何改变心态,与抑郁情绪和谐共处呢?答案就是从识别并改变负性思维开始。

认知学派的大牛阿伦·贝克则总结出了抑郁的“认知三合一”理论,即抑郁病人的消极认知集中在三个方面:对自己消极的看法,消极的当前体验,对未来消极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当前的体验是负面的,而且相信将来会继续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困难,那么我们就容易深陷进抑郁的泥淖中。

可见,拥有负性思维模式的人,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阴沉黯淡。所以,要想摆脱抑郁情绪,就必须搞清楚自己有哪些负性思维,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克服它们。

那么,与抑郁相关的负性思维有哪些呢?

  • 灾难化思维

灾难性思维的人习惯用“万一……怎么办”的句式思考。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新冠肺炎肆虐,很多人受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影响,也陷入了灾难性思维当中,放大了心中的恐惧和焦虑。

比如,他们会放大对身体的担忧:我这两天有点咳嗽,会不会被传染了?

放大对事业的恐慌:这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到头。我会不会下岗,会不会降薪?如果下岗了,一个月那么多钱的房贷怎么办?孩子的学费怎么办?

你看,如果我们陷入了灾难化思维,自然会时时刻刻感到恐慌和不安,而抑郁情绪也就随之而来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这种负性思维呢?

第一种方法,叫做“分心法”。当我们发现自己有灾难化思维时,就应该马上换个环境,关注一些不相干的事物,转移注意力。

第二种方法,叫做“渺小化”。也就是刻意让自己置身于某个宏大的环境中,让周围的事物把自己衬托得很渺小。比如看看大海,登登山,这都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多么微不足道。

  • 罪责归己思维

拥有“罪责归己”思维模式的人,常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思考。比如,如果昨天我不带孩子去游泳,孩子就不会生病了。如果我再仔细一点,我就能考上好大学。

罪责归己的人会把所有的错误归咎于自己,产生极端的内疚。这种强大的责任感迫使你背负了整个世界,让你感到喘不过气。要想克服这种负性思维,就必须增强自我意识,告别“我应该”、“如果……就”的思维模式。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来自不同社会救援组织的几千名会员以及专职工作人员参与了调查,当他们被问及“在为他人服务时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时,被询问者一致回答是:“精神快感、充实能量以及增强自信。”可见,帮助别人不仅仅能让他人获利,也能让我们保持自我价值感,获得自我满足。

  • 自我否定思维

有自我否定的人特别擅长否定自己的积极行为和积极情绪,下意识地任由自己的负面情绪滋长。

比如,当领导赏识他时,他就会怀疑,我这么普通的人怎么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而当领导赏识别人的时候,他又会想,看吧,我就知道,我这么没用,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可见,有抑郁情绪的人,总是下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挫败感,打击的自己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自我否定的思维呢?

首先,我们要记录下自责的想法。比如:我很笨,我很丑,我一事无成等等。

接着,我们要寻找证据,挑战那些消极的想法。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那么就记录下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把这些证据制作成一张简单的自我成就表,当自我否定的情绪来临时,就拿出来看看。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提高自尊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 固定型思维

当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缺陷,还是觉得自己发现了进步的空间?

前者就属于固定型思维,而后者则属于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特别害怕失败,觉得一次失败就意味着满盘皆输。万一失败了,他们也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或者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固定型思维的人也特别害怕发现自己的不足,觉得一个人的缺陷是无法通过后天弥补的。

因此,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总是忧心忡忡,压力特别大,对曾经的错误,自身的不完美无法释怀。自然地,他们也更容易拥有抑郁情绪。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固定型思维,让自己向成长型思维转变呢?

第一步:接受

承认自己处于固定型思维,并相信这种思维是可以被改善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来动手能力差,你就要认识到,自己挣处于固定型思维中。

第二步:观察

接下来,我们要观察,究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

比如,公司有一个竞聘活动,你为什么不敢去参加?通过自我剖析,你发现自己是因为害怕失败了被同事嘲笑,才不敢尝试的。这时候你就该知道,是因为爱面子、过分追求完美,才让自己陷入了固定型思维。

第三步:命名

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一本书名,一个电影人物名,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人的名字,用它来警醒自己。

第四步:教育

当固定型思维人格出现的时候,喊这个名字,并且教育它。

比如,当你觉得自己工作能力比不上别人,内心很郁闷的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嘿,彼得(我给固定型思维取的名字),你又是这样。我知道你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但你还年轻,还有那么的时间可以努力,相信你多工作几年,也一样能做得很好。”

摆脱固定型思维,会让人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从此你不再害怕尝试,不再害怕犯错,也不再担心自己的缺陷。当你能认识到,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时候,你的内心也会变得阳光、积极起来。

03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有人说:“抑郁症是一个矫情的病”。这样的误区,让多少抑郁症患者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和关怀。亲人的指责和谩骂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让有些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但其实,抑郁症根本不是矫情,只是生病了,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抑郁症的病因除了社会环境因素,还有着明显的生化因素如遗传、生化代谢紊乱等。

希望身处于这个高压时代的每个人,都能对抑郁症有更深刻的了解。一方面,及时自查抑郁情绪,学会通过识别负性思维,与抑郁情绪共舞;另一方面,也要对身边有抑郁情绪的人多一分宽容和理解,也许你的一句开导,一个微笑,就能给对方的阴暗心灵注入一米阳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