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中医界的同仁,各位肾病百家论坛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和大家来共同研究中医,来学习中医,来欣赏中医的美!
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对于我们一个想要很好的去入门的人来说,我觉得大家从方上下手,是比较明智而且确切的方法,这是体会。因为我们现在会发现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法,都是一模一样的法,但是开出来的方是截然不同的,大家会有这种感受吗?我们经常听我们的老前辈们说,我们请教他们的时候说:“我们怎么去学医啊?”他们说:“你跟我抄抄方吧”,从来没听说过:“来跟我抄抄理,跟我抄抄法,跟我抄抄药吧。”其实你行医好多年,会发现实际上你就是会用几个方而已。我这样讲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我讲的有些异议。我常说我们多做选择题,而不要做必答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当时群中的好多朋友们和我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古人在古方当中,我们现在具备的思想是来源于古人,而古人在千年的临床验证当中,对人体进行了一些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体验,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遇见的许多问题,大多数来说都有他的方案,具体的方案,非常具体的方案。只是说我们经过了种种原因,我们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继承出现了问题,不是我们没有创新而是我们继承的不够。我们经常在我们当地或者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听说某某某看病看的好,旁边会说,“他不过会用一张补中益气汤嘛”,“他只会用一个小柴胡汤嘛”,“他就会用一个附子嘛,他别的没啥本事”,但是人家的病人门庭若市,而咱们的却是门可罗雀。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就是他从一个方入手,把所有的法在这个方中进行了所谓的加减,执其一则万法毕,用定的方子统摄这些不定的东西,把它确切起来,更加的实用、有效、迅捷,那么这个方就变得不是这个方,但是它也是这个方。而许多我们的同行、同道们,我们学了许多许多的书,学了许多许多的理念、观念,到头来,后面总结了几个字呢——“还是哪哪的方子管用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我们方的效果是可以看到的,你具体的法的效果没看见。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法不重要,药不重要,理不重要,非常重要,而是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你从这里下手,可能宁可执有不要执空。其实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一个真空妙有的境界。方法具备,理、法、方、药,一以贯之,这就是中医的中观正见。我们在理的层面明白了,在法的层面不一定明白,在法的层面明白了,不一定在方的层面就选的那么恰当,在方的层面明白了,药证如果不相符,一样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因此说,学医的人,你的理、法、方、药,四个层面都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不是分离的象,而是一个统一和合的象。佛家讲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是指的这个。你所有的,此时你的病人和医生和此时的天地宇宙都是合一的,只有把方子开到如此境界,此时所有的都是统一的,我觉的这个方子就很有加持力,效果会非常的好。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当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可能是个小小的感冒,我们问来问去,问的十句八句,好像我们都没有抓住他的主要问题,我们没有看出他,就是我们观的能力不够,我们把他的核心问题没抓住,那么一个小感冒你都治不好。但是哪怕他是一个危重的病人,问题一来我们很快的就把他抓住了,可能疗效会非常的出奇。大家可能会有这种感觉,有些病人来的时候,我们看一眼我们就知道该出什么方,而且心里很确切,然后我们再去号脉再去问诊等等方面,你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原来和我们想的一样,差不了太多。这种病人一般来说效果会较好的。而一来以后,我们望闻问切了半天,问了一大推话,到最后还是没有抓住他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我们没把这个问题观透,而是随意根据症状去拼凑一些方子,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好的。所谓的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您具备怎么样的气场,就会吸引怎么样的病人,您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层面,就会能治、调理什么样的病人。我们都会发现某些医生,他的治疗的范围就和他的气场是相吻合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某些疾病他就把握的非常好,他对这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及预后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了,或者有一些感知了,而对另一些疾病他没有这个感知。中医是怎么样的东西呢,不光是理论性的东西,还有医生此时此刻的精气神,他的这种感觉,感知。7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的这些老前辈们,可能就读了一本书,读了一本《伤寒杂病论》,他看许多疾病都非常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方子也没几个方子,一百来个方子,加上《金匮要略》也就两百多张方子,天下那么多的病为什么他看的很好呢?他把许多的病,已经落到实处了,用方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法一个理的层面,他是把理法全部都融到他的方中去解决,显得更加的实际,更加的有效,所以说我们医生也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就会对应不同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对某些药物的认知相当深刻的时候,我们其实对应的就是药的医生,我把他叫做药医,而对于某些方子运用非常有感受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方医。他对某些法非常深刻的时候,他就用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叫他法医。所以说,医是有不同境界的,不同层面的,这个问题是和我们本身的气场有密切的关系。中医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一点知识,它更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体验、体悟。我们说体验可以理解,阐扬可以光大。体悟什么呢,要想体悟中医之美,必须具备中医的观念,中医的观念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讲的中观正见。你是不是掌握了中医的这种“中”的思想,这种“和”的思想,这种宇宙观、人生观都合一的知行合一的观念呢?所以说我们讲的中,反复讲这个“中”是什么呢,“中”不是东南西北中的中,而是“正”,中正的正字就是“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不内不外,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所有都具备,退之则藏于密,它是弥纶六合的,同时又是如芥子大【1】。所以说当我们看到某个象的时候,看到春天的象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它的前面是冬天,它的后面一定是夏天,它的对面一定是秋天。所以说春夏秋冬,当我们看到春天的时候,就知道整个的规律。我们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它是对一个道的把握。所以说医也是道,也是法,也是术。我们说研究道,道有一元四质,它的四质就是象、数、理、炁,缺一不可。我们现在经常讲我们要始终理会,始终理会,因此《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此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当我们看到一个热证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想对面是寒,因为这是阴阳的分离象;当我们看到燥的时候,一定想对面肯定是湿,因为燥从湿而来;当我们看到虚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想对面肯定是实,这才是中观正见,这才是圆满的,完整的“观”,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中医的“中观正见”。下面呢我用一个佛家的偈子(我把它修改了下)作为我今天的结束语:
医道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圣贤真实义!
注【1】:出自《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