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问从五伦起——《论语》悟读【284】
真学问从五伦起,大文章自六经来。
《论语》第十二篇第十一章: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悟读】
忠孝悌忍善,五伦为魂;
琴棋书画射,多艺集身。
五伦是指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以忠、孝、悌、忍、善为“五伦”之关系准则。
本章夫子向齐景公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短八字,亦是人伦之道。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
何为君臣父子之道?《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强调的是君臣父子所为,皆须按照各自应有之道,符合各自角色的要求和规范,也就是各守其职,各尽其道。
各守其职,各尽其道。看似寻常,其意实深。太多的人间悲剧,皆来自于人们的越位或失位。
夫子讲的人格标准,世人皆须遵守,不因其地位之高下而生出义务之轻重。世人于此,多有误解,以为“孔子之教是三纲五伦。”其实,五伦之说,夫子所有;三纲之说,夫子所无。
“真学问从五伦起”,蕴含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即“为学先为人”。一般而言,做不好人,也难以做好学问;做不好人,即便有了学问,也恐难有大的人生作为。
无论何时何地,假如失去了人论的基本要求,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