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内经(二)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

这段原文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来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为一节;

2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为一节;

3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为一节;

4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嗌即可以读ài,也可读yì,在这儿要读yì,是咽的意思。到这是一节。

5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这又是一节。

我们可以把一篇内经原文分成若干段原文,每一段原文里又分成若干个小节,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我们去理解、记忆它。把每一节的内容理解了以后,还要再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它有上下文的起承转合,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它的整体思路来。

1.天地是万物之父母

我们先来解释几个字。

首先是“天有”的“精”和“地有”的“形”。什么是“精”?《说文解字》说“精,择米也。”。就是把好的米挑出来,所以“精”是比较好的、精英的东西。“精”在我们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精气”。我们知道在《内经》里面不停的在讲气,讲阴阳。但是,气最早的时候,我们不叫它“气”,而是叫“精气”。这就是先秦所谓的“精气学说”。代表者就是《管子》,其“管子四篇”就是专门论述精气的。“天有精”的“精”,就是指精气。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里讲:“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所生,所成,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跟我们前面讲“天地生人”的思想是不是很接近?实际上,这里反映的就是天有精气。精气是无形的,天属阳,无形属阳;地属阴,有形属阴。天有精,地有形,放在一起的含义就是说:天地之间有他们的自然规律,那就是无形之精气化生有形之形体,有形之形体再化生为无形之精气。那么这个过程我们是怎么看到、观察到?又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接下来,《内经》自己就解释了:“天有八纪,地有五理”。这个化生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天有八纪,地有五理。纪,就是规律的意思。考纪,就是把它记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是什么?是重要的东西,是能反应内在规律的东西。

天有八纪,这个八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八风。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八风吗?就是八个最重要的节气,实际上是对四时阴阳变化的概括。掌握了八风,就掌握了四时寒暑的变化。这个是“天”气变化规律最重要的体现。所以,天有八纪就是八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地有五理,什么是理?我们常说道理,道就是路的意思。各式各样的路实际上就代表着各式各样的规律。理呢?就是纹理。纹理也是规律,代表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所以“地有五理”,就是地有五种道理、纹理,五种特殊的道理。所以有人解释为五方之分理。五方,就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冯氏锦囊秘录》里就说这是指“五行化育之理”。在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有这段话,“天有八风之纪,纪生万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万物,故为父母也。”这跟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的天地合气,能生万物是一个概念。是反复地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个观点。正因为有天地合气,能生万物,地有五理,以生万物,所以天地能为万物之父母。谁为万物之父母?天地是万物之父母!所以我们当然就要遵循天地的规律。

2.阴阳是天地化生万物的纲纪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所以天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阴阳的规律。“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什么是天地之动静?动静就是变化。我们说:“你去看看房间里有什么动静?”意思就是问在屋子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那么天地之动静谁来管?神明为之纲纪!神明来管。纲纪就是“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意思。什么是神明呢?当然不是“神灵”的意思。“阴阳不测谓之神”, “神明”在《内经》里很多时候就是指阴阳的变化。所以说“神明者,阴阳之情状也”。阴阳往来,然后变化生焉。于是天地就能够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就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变化。 “天有寒来暑往,地有生长收藏”。那么人生长在天地间,就有与“生长收藏”对应的“生长壮老已”。这就是天地之间的大规律。

3.顺应天地的特点就可以养生

生长收藏也好,寒来暑往也好,生长壮老已也好,它们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它们是由阴和阳产生的,以“神明”为纲纪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是想养生,就必须“服天气而通神明”,就是说必须要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怎么顺应呢?会养生的人,贤人,他们“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这个其实就是取法天地,以养人身的意思。那么简单地说,我们想要养生,就必须要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当然,这句话是一个总纲。那么分别上配,下配地,中傍人事,就是一些更具体的法则。

“清阳在上,故头配天以养其清”(《类经》)。天德的特点是什么?藏德不止啊。天要“藏德不止”,还要“清净光明”。所以头要清净。我们一烦的时候,脑子就很乱,那这时就属于一个病态。人越是清净,头脑就越是一个清明的状态。这就是“清以养头”。

地呢?应是充实的、安静的、有形体的。“坤德载物”嘛。所以要“静以养足”。这个足不光是指脚,我们所有的下半身都可以认为是足,腰、膝、腿都是。我们在临床上遇见腰膝腿痛的病人,考虑到的是什么?考虑到他是精气的不足、肾精的亏虚、阴精的不足,阴精是不是属于地的啊?

“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这句话就太丰富了。我们在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里面经常会引用《素问·灵兰秘典论》里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lin)之官,五味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这段话。这是就是所谓的“五脏十二官”。用人事的比喻来反应五脏的生理规律。这个思想,其实就是“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的思想。

所以有人会讲,你们中医为什么会把脏腑啊,气血啊,和政治的东西做类比?其实不是和政治做类比,而是和人事做类比,是“中傍人事”的意思。我们这种类比,除了比做君主、将军,还比喻为父母、妻子,这些都是比拟人事。这就是“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思想的具体体现。

4.天地六气与人身相应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我们看到这样的原文,一般会想办法找规律。能不能看出来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或者五行相生啊,或者阴阳六和啊,这样的规律?这段文字好像没有找到什么特别的规律出来。说明中医的六气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的天地风雷谷雨也算是一种六气的概念,但是和我们现在常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一样。这说明即使是六气这样比较基础的概念也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

我们首先来看看“天气通于肺”。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这段原文吗?“天气通于肺”是《内经》里反复强调的思想。因为我们呼吸的天地精气,是通过喉,由喉而入肺的,所以天气通于肺。这是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就可轻易知道的。

“天气通于肺”反映了几点:第一个是在人体里面肺为华盖,肺的位置最高,其象为天。肺通天气,肺就具备天气的特点。天处于最高,所谓亢龙有悔,天气不能再升了,它要降,所以肺气主降;要么外散也行,所以肺气还主宣。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肺的疾病都是以宣降为顺。

天气通于肺,那异常的天气最容易伤人哪个脏腑呢?也是肺。肺易受无形之天气所伤。无形之天气,无非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是不是邪气呢?不是,它们完全可以是正常的六气。这六气也是肺能够彰声音的基础。但是如果天之六气异常了呢?就成了影响肺的病因。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的,六淫伤人也常常是首先犯肺。你看,不穿衣服感受了风寒之邪,或者下雨然后淋了雨,这个人是拉肚子还是感冒?那当然是感冒的概率要来的高,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肺通于天气呀。但是六气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当然有。因为六淫本身的阴阳属性不一样,所以就决定了有一些更喜欢伤肺。另一些呢?就不太喜欢伤肺。这就是“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属阳性这些邪气的容易伤上,所以心肺就容易为之所伤;属阴性的邪气的容易伤下,那么脾肾就容易为之所伤。

既然天气通于肺,肺所受邪也是由天气而来。那么如果要治疗它,想要使邪气外出,应该让邪气从哪里出去呢?还是由上而出!所以鼻为外窍司呼吸,《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里说“外邪自鼻而进者,仍令从鼻而出也”。《金匮要略》里面的“救卒死方”,就用大蒜头捣碎灌鼻中,取嚏。人打出喷嚏来就醒过来了,就是使邪气由鼻而出。

救卒死方是取嚏方。这种取嚏方通常善于治疗两大类疾病:第一类就是各式各样的卒死、昏迷,包括有一些痰邪引起的中风啊,晕倒啊,都有。比如说用皂角粉取嚏,它能出痰邪。还有一种呢?我们就熟悉一些了,就是提壶揭盖法!小便不通,打个喷嚏,小便就出来了。上面的肺气利了,下面的小水也能利。这个大家都理解的吧。刚才讲了气机是要通畅的,肺应天气,肺气宜宣宜降。如果气都降了,没有气升上来,是什么后果?那也不行,这个肺气也很难正常肃降。

所以说人的气机是一个循环。谁来升呢?由肝升。谁来降呢?由肺降。那么,在这个大的气机循环里面,五脏都受这个气机的影响。现在小便不利了,它有一种情况,是肺气不能宣。于是,六腑之气因之而不能降,膀胱也失于气化,不能降。就好比是在一个水壶里面有水,上面盖的很紧,所以你倒不出来。物理学解释说这是气压差造成的。所以我们可观察到茶壶的盖子上都有一个小洞。干什么的?让空气进去的。这样水就能倒出来了。如果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我们只要让上面的气机通畅就可以了。上面的气机通畅,底下的气机自也就通畅了。于是乎“气化则能出矣”,所以小便就出来了。

讲到这儿,我们再发散一下。

既然上可以治下,那么下面的气机不利,可不可以影响到上面的气机不好啊?当然也可以,在临床上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中风,对吧?风证是什么?那是气只上不下,怎么办呢?我们就让它的气机往下走啊,什么东西能让气机往下走?生大黄!或者就用其他的泻下药也可以。于是乎,就可用生大黄来给病人灌服。然后得大泻,他就能好,人就能清醒,恢复也就能更好。我曾经做过一个专题的综述,专门去查了中医治疗中风,包括脑梗塞啊,脑出血的治疗。发现很多方剂,尤其是急症的方剂都含有生大黄。甚至有报道就单纯用大黄来治疗的。它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其他轻一些情况的也有啊,比如口臭。为什么会口臭呢?浊气上冲。浊气为什么会上冲?应该往下走啊?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它下不去呀。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也给它通泄六腑,主要是用泻下的方法,口臭就能好。道理也是一样的。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样的病人,我给他泻下一次,口不臭了。明天他会不会还口臭呢?可能还会再臭。因为没有解决浊气不降的根本原因呀。还是要去找浊气为什么不降的根本原因,然后再随证施药。但是在一开始对症治疗的时候,只要没有明显虚证,用泻下法确实是可快速见到效果的。就象取嚏法一样,不打喷嚏是没效的,打了喷嚏你可能就马上有效;通泄法不泻,也是没效的,得泻效果马上就出来了。这两种结果都是立竿见影,马上能看出效果的。或者好,或者不好,非常明确。但是后继治疗还要根本,要解决引起清气不升,或者浊气不降的根本原因。

“地气通于嗌”

嗌是咽,咽走五谷,喉走清气。所以《太素》说“咽中入食,以生五脏六腑,故地气通咽也。”这就是地气通于嗌的意思。地气生五谷,对吧,所以地气通于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五味能养人体,是由嗌而入的。那么“嗌”由谁所主呢?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侯,这跟后面“谷气通于脾”的意思是不是很接近了?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因为在这里有一个与前文“天气通于肺”的对偶关系在这里面。那么在临床上也就有一个对应的鉴别诊断: “内伤症显在口,而口为之不和;外感症显在鼻,而鼻为之不利,故鼻塞为湿气外薄也。”

(《金匮要略广注》)在《医方集解》里面有类似的说法:“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侯,外感伤寒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侯,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所以外感风寒,就会出现鼻塞,伤风则流涕。但是呢,能饮食,能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那么内伤于饮食,则少气懒言,恶食,口不能知味,小便黄赤,大便稀溏,但它不会有流涕鼻塞。这个就是“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的实际临床应用。

风气通于肝

风气通于肝,肝是应风的。伤于内风也好,外风也好,都责之于肝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雷气通于心

为什么是雷气通于心呢?因为雷为火气,心为火脏,同气相求,所以雷气通心。谷气通于脾和地气通于嗌一样,在这里不再讲了。

雨气通于肾

实际上就是肾主水的意思。前面也讲过清湿则伤下,雨气也包含清湿的意思在里面,那么“雨气”就容易伤肾,容易伤下。

5.把人身比做天地来分析疾病变化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这里我们终于讲到“水注之气”了。前面内容里,我们已经有两次提到了。六经为川,川就是河流。山下的河流,或者峡谷就叫作川。

六经为川,什么川?六经为气血之川!它是运行气血的。肠胃为海,肠胃为水谷之海。就是这么简单的解释,但这里把六经、肠胃与天地自然的现象对应起来了。所以还是一个天人相应的思想。

九窍呢?为“水注之气”。什么是“水注之气”?这里有个最有意思的事情在里面。九窍是上七窍,下二窍,合为九窍。水注之气,意思是水气能注于此处,是水气之注也。你看我们有“五液”,这些都是九窍里面产生的液体。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涎,二便之出于二阴者皆是也。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的出现呢?因为,清气上升,布达于九窍,水就会随之而来。水和气是一体的。

是不是说气里面含着有水呢?当然不是。水从哪来呢?水是气的一种啊。天地万物,唯一气耳!这个气,敷布于九窍,它就能够产生水。

怎么产生水?气为阳,水为阴。它为阴的那部分力量就可以使之化水。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眼睛啊、鼻子啊,这些上窍,也发生在下窍。

其中有一个下窍,非常非常的典型,以至于成为气化而出的代名词。是哪一窍啊?下窍前阴。前阴是解小便的。小便怎么来的?“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而来的。那膀胱里的这个小便是怎么由气化而来的呢?过去认为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没有上口,那小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气化以入,再气化而出。水饮的浊气,进到膀胱以后,由气化而为津液。津液之浊者,再经气化排出体外,就是尿液。

怎么产生水?气为阳,水为阴。它为阴的

把这样一个过程引申到眼睛、鼻子、耳朵里面去,就是水注之气。所以这段话,是对气化非常好的诠释。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前面讲“阳气不通”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九窍不利。因为阳气不能敷布于九窍,所以九窍不利。我们再想一下还有什么可以导致九窍不利呢?

五脏气争,可以导致九窍不利;阳气不通,不能敷布九窍,可以导致九窍不利。“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这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这里的九窍不利是因为年纪大了以后,气大衰而不能敷布,就九窍不利。一方面,九窍的功能不好,鼻塞、耳不聪、目不明;另一方面涕泣俱出。“精竭于下,水犯于上,而涕泣俱出矣。”(《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因为精气大衰,导致五脏功能失常,所以涕泣俱出。之前讲的是上不利,小便不出。这里讲的是下不利,涕泣俱出。

人的气机是一个循环,阴阳交感、交合,云施雨布,都是升降出入的结果。一个人不会一天到晚流眼泪,流鼻涕吧?为什么眼泪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呢?因为涕泪的形成都是气上为水,紧接着水还要能化为气而下,这样才能行成一个循环,对不对?现在下面精气亏虚,一方面下面气不能上,另一方面上面的气也不能下,于是就“水犯于上,涕泣俱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根据王冰的注和《太素》的本子,这里的“阳之汗”和“阳之气”,应该是人之汗,人之气。“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为什么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呢?阳加之阴谓之汗。汗是由阴阳交感而产生的,是阳加之阴而产生。雨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第一堂课里就讲了,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是阴阳交合产生的。雨和汗对于阴阳气机的变化是一样的,无非是天地和人的区别而已。所以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针灸逢源》在注这段话的时候说“天地间之风得雨则息”,这个现象是不是也很常见?先刮风,刮很大的风。一下雨,风就小了。所以对于风症,我们能不能让它开腠理发汗以定风?所以“故内风之人奏里万不可实,实则汗不出也,气血不可不补”(《针灸逢源》)。为什么气血不可不补?还是回到那句话,“人之汗,以天地之雨而名之。”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没有云,哪来的雨啊?没有气血,哪来的发汗?阳加之阴为汗,血就是阴,气就是阳啊。所以要补气血以供汗之用。

“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这个应用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或者说古籍里面,对这句的引用比较少。我们看看它是什么意思。气本属阳,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实际上就是说人身上这种气机的流动,就仿佛是天地之间的疾风,或者说是风。那天地之间的风可以是疾风,也可以是缓风;人的气机可以运行得缓,也可以运行得疾。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了。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逆气从下而上,所以说“逆气者,下自丹田冲突而上也。”(《素问经注节解》)这个也是一个逆气的临床应用。阳的特点是什么?暴躁的,向上的。那么“逆气象阳”应该怎么治呢?什么东西能治阳啊?要用阴来治阳。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临床上的治则。

我们再把这段话整体的过一遍。

总结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是总纲。所以呢,“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是具体的解释天地怎么为万物之父母的。

天地之间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而产生的,所以“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那么天地之气与人之间是如何相应的呢?“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些个我们在临床是可以直接应用的。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九窍为水注之气。它反映了气化的特点,并且能够指导我们治疗九窍的疾病。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天之纪”就是四时,八纪就是四时寒暑的变化,“不用地之理”就是不用五行阴阳的变化,“灾害至矣”就是病没看好,甚至恶化了。所以我们防治疾病,也要顺从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前面我们讲过养生要这样,这段原文说明不单是养生,治疗也要顺从天地阴阳的变化。

声明

本文节选自我们正在编写的新书《一起学内经》,预计将于2019年下半年出版,敬请赐候。

(0)

相关推荐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题库全套!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题库全套是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级)的考试题库,包括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两部分,具体如下: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题库全套第一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最新官方考试大纲的章目编排,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 ...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及答案全套是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级)的考试题库,包括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两部分,具体如下: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最新官方考试大纲的章目编排,分为基础 ...

  • 一天一学中医 |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太象学院开启「一天一学中医」系列内容,让我们跟着张宝旬老师的节奏,坚持每天打卡,一起来学习中医吧! <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联属于 ...

  • 相学不求人,先学面相十二宫!

    玄学天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华道教文化.仙道贵生,无量渡人! Official Account 一.面相十二宫:福德宫 福德宫位于眉上方偏外部位,即在眉角之上的部位,也就是天苍.地库.福堂之处, ...

  • 看图学和田玉术语 | (二十)重皮下有裂隙必有“糖”

    通过上一期为您介绍有关皮色与和田玉细腻度.和田玉子料白度之间的关系,相信您一定掌握其专业知识点.玉石爱好者还经常会提起"糖"这个词,今天为您介绍有关和田玉"糖" ...

  • 教学设计、教案与学案(二)

    三.教学设计.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 1.区别.(1)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课堂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教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教好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

  • 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二

    跟着<孔乙己>学写人 写人叙事是初中生作文必须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贯穿整个初中阶段,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要进行这种写作训练.初中阶段几乎所有的考试,都要对这种写作技能进行考察,其必要性自不 ...

  • 一起学专题(二)儿童原发肺肿瘤系列

    一起学专题(二)儿童原发肺肿瘤系列

  • 西游疑问:孙悟空为何要学“七十二般变化”?

    文/刘宴斌 西游疑问:孙悟空因为最先跃入水帘洞而被拜为美猴王,洞中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难道N年前此处有谁住过,是神仙.妖怪还是另一个曾经称霸花果山的大王? 西游疑问:孙悟空为何决议要去学艺?自从悟空被众 ...

  • 学车科目二科目三到底哪个更难?学员这样练车更高效!

    驾考分为四个科目,其中科目一跟科目四是理论考试,科目二重在技巧,科三旨在细节,相比较下理论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了,至于科二跟科三这两个项目哪个更难,那就因人而异了. 01 科目二又称小路考,一共考核五个 ...

  • 《仓颉姓名学》内部资料二

    一般说来,改变命运相当不容易,基本上是不能改变,因为出生时那一刹那间.时空便固定了.也正因有命运不固定,难以改变,才使众多预测术有了相当准确性,否则算命一定不准.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绝非铁板一块,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