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没有智慧的美貌是场灾难,聪慧加上漂亮才能创造奇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1
董竹君,幼名董阿媛,1900年生于上海。
董竹君父亲原姓东,后改姓为董,是一名黄包车夫。
因家境贫寒,弟弟妹妹相继夭折。
唯独剩下这么一个“掌上明珠”,
父母还是送她去私塾读书。
这读过的几年书,却影响了她一辈子。
她或者从来没有料想,自己的命运会如此崎岖坎坷。
中途父亲患病,家境又一天天衰落,
13岁那年,她被迫无奈的抵押给青楼做三年“清倌人”。
俗话说,就是卖艺不卖身。
因长得天生丽质,嗓音又好,水牌总是写得满满的。
第一天晚上就唱了30曲,后来还日益增长。
一个小姑娘哪里受得了,经常嗓子要唱得嘶哑。
童年不幸,倒也没有影响她。
反而还让她懂得了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她的聪明才干也慢慢显露出来。
02
在困在青楼的日子里,她也在努力学习,增长见识。
伺候她的孟阿姨,经常给她讲青楼姑娘的悲惨命运。
要知道,一旦进入青楼,很难脱身。
除非找到一个愿意娶你的男人,从此跳出火坑。
而大部分人的命运,还是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样。
庆幸的是,董竹君碰到了时任四川省都督的夏之时。
当时革命党青年为避风头,经常到青楼聚会,
高谈阔论自己的救国理想。
夏之时性格豪爽,还鼓励董竹君多读书。
这一举动,深合董竹君的心意。
当他倾吐自己的爱慕之情时,董竹君也感动了。
不过,当时他提出为董竹君赎身,董竹君并没有答应。
她振振有词道,“我不要这样,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作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你是我花钱买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钱买,我就不跟你结婚。”
她的独立思想可见一斑,这在当时可算奇闻异事啦!
明明可以靠美貌吃饭,她却偏偏靠才华。
03
她还提出3个结婚条件:
1、不做小老婆;
2、到了日本,送我求学;
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管家务,当你的贤内助。
夏之时也满口答应。
她则利用自己的智慧,骗走了看守她的人,
在破身之前从青楼里逃了出来。
1914年春天,15岁的董竹君与27岁的夏之时举行了婚礼。
这个婚礼可谓是简朴热闹,从打扮到仪式都是法国式的,
还被革命党人称赞是文明结婚。
如果说,缺乏智慧的美貌是场灾难。
那董竹君的智慧就是给美貌锦上添花。
她利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脱离险境,还赢来了自由的婚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董竹君
04
国内动荡不安,袁世凯想要称帝,夏之时被袁世凯悬赏捉拿。
婚后几天,夫妻俩就一同去了日本。
在日本的几年里,生活虽然清苦,但幸福自得。
再加上董竹君求知欲旺盛,常常废寝忘食地学日文。
一年后,大女儿国琼出世,她身上的担子更重。
又要学习,还要照顾孩子和家庭。
1917年秋,董竹君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
或者她也从未想过,这些学到的东西,
看似没什么用,后来竟然为锦江饭店添光异彩。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05
1918年国内的局势稳定,他们一家人回到四川。
董竹君一下子成了显赫一时的四川省都督夫人。
这个带给她无数荣耀的头衔,
没想到给她也带来了很多痛苦。
当时的中国还很封建落后,
董竹君已经接受过新思想的洗涤。
自然有一些想法与众不同。
1919年初,四川各派系军阀都向一号人物熊克武低头屈服。
这并不是好的开端。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从1920年开始,四川持续长达17年的省内混战!
当时夏之时仕途不畅,迫不得已放弃了军权。
就在这期间,他还染上了鸦片和麻将的恶习。
这让夫妻矛盾日渐凸显,不断激化。
06
夏之时对子女不管不顾,还经常把气撒到董竹君身上。
有一次看见女儿夏国琼的钢琴老师写给她的信,
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她不守妇道。
董竹君反驳,却遭来毒打。
后来竟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追着要砍死她。
忍无可忍,痛定思痛,董竹君决定离婚。
这在当时,离婚意味着要放弃一张长期饭票啊!
更何况,他们当时已经有4个孩子了。
当董竹君提出离婚时,夏之时更觉得天方夜谭。
他还落下一句话,“你要跟我夏之时离婚,你将来在上海滩站得住的话,能把女儿养活养大,不要说受教育了,我在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
此时的董竹君早已坚定信念,不为所动。
十几年的婚姻生活,非打即骂的日子,早已经磨光了爱情的甜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董竹君和孩子
07
不过,他们当时并没有立即离婚。
想要离婚,就必须得经济独立。
这在当时听起来匪夷所思,
一个督军夫人还要自立门户,自力更生。
1924年,董竹君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
附近姑娘纷纷报名,一时生意红红火火。
两年后,黄包车的“飞鹰公司”开张。
因为经营不善,生意都以失败而告终。
分居五年后,1929年董竹君在上海与夏之时正式签署离婚协议。
她只提出了两点要求:
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
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及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
如果说这段失败的婚姻带给董竹君什么?
那就是坚定的信念,还有独立的思想。
08
也许离婚这个念头不错,但要面对的困难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
更何况,在乱世里,她一个女人带着4个孩子,为生活到处奔波。
既然自己选择的路,哪怕跪着也要走完!
1930年春,董竹君刚好30岁。
她只身来到上海,毅然创办了群益纱管厂。
当纱管厂经营得正红火时,
突如其来的淞沪会战的炮火又毁灭了一切。
我们应该接受命运的嘲弄,还是要反抗命运的奚落?
董竹君不甘现状的心又蠢蠢欲动。
1935年,董竹君向好友李嵩高借了2000元钱。
她经过几天的琢磨,结合自身情况,决定在上海开一家川菜馆。
这也是后来的上海锦江饭店原型。
几经挫折,百感交集,
董竹君在翻阅书籍时,看见薛涛写的一首诗:
望江楼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
人影不随江水去,江声不断古今愁。
不由地感慨千万,联想起自己的命运,同样幼年沦落青楼,孤苦伶仃。
诗中的“江”即锦江,当时成都又称“锦城”。
锦江由此得名。
1935年3月15日,“锦江小餐”正式开张。
在锦江川菜馆开业初期,她日夜操劳。
常常清晨到店,深夜才回家。
到家以后还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
终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胃溃疡。
苍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生意越来越好。
不少人慕名前来,这其中就有杜月笙和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
09
一天杜月笙又来“锦江”,因为食客太多,菜一时上不来。
他不满地对招待员说:“客人这么多,为什么不扩张?告诉你们老板,如果需要,就我一句话。”
因此,“锦江”一下子扩充了好几倍。
于是董竹君便将“锦江小餐”改为“锦江川菜馆”。
锦江川菜馆不同于别的菜馆,更独特新奇,更与众不同。
在川菜口味上,她取其精华,融合了海派口味,辣而不麻,咸鲜可口。
在装潢布局上,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又适当吸收日本及西方的优点。
亲自规划监制店堂的摆设、色彩、格调、灯光等。
董竹君还对锦江茶室的环境布置十分考究。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白消失,回报可能只是延迟兑现。
董竹君以前积累的知识,终于派到了用场。
颜色和采光别具匠心,每天门口还放着鲜花迎接客人。
据说,“俏江南”的创始人张兰曾模仿董竹君的风格。
锦江茶室开业不久,上海的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经常聚集于此。
各国驻沪外交官、理事、政商两届要员都以在锦江吃饭为一快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董竹君(右)
10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
1937上海沦陷,日军在上海为所欲为。
国破家何在?
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怎么能容忍别人践踏自己的家门?
37岁的董竹君跟随革命和党,秘密掩护共产党人进行地下革命工作。
同时,她还帮助营救被捕的人。
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成了进步人士联络开会的秘密基地。
潘汉年、夏衍等常以进餐、品茶为掩护在“锦江”约会同志。
上海解放后,潘汉年、陈同生、宋时轮、张爱萍、杨帆等领导,
还专程到“锦江”看望董竹君。
董竹君拿出“锦江”最好的陈酿招待他们。
1950年初,董竹君将锦江两店合并,迁移到长乐路八十九号的十三层楼,更名为“锦江饭店”,店徽仍为竹叶。
她还将自己辛苦创立得来的锦江无偿的捐献给国家,包括自己的住宅。
1951年6月9日,锦江饭店挂牌。
董竹君主持揭幕典礼,新上海第一个国宾馆诞生。
1957年起,董竹君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琉璃易碎彩云易散,命运总是出其不意的袭击,以证明它存在的意义。
11
终于,这一天还是来临了。
1967年10月23日,时年67岁的董竹君在家中被带走,扣上“特嫌”的帽子。
先押到公安部,后押到秦城监狱审问。
在这漫长的5年里,她受尽折磨和屈辱。
审问过几次,董竹君也不知道交代什么。
提审员不耐烦,严刑逼供并威胁,“告诉我,我没有打你。”
董竹君咬紧牙关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点头“是。”
她靠着想象曾经做出的美食,度过了牢狱生涯。
如果经历过最糟糕的事情,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庆幸所有的坏日子都过去了。
直到1972年10月,在邓颖超等人过问下,董竹君被批准外出“就医”。
1973年被宣布正式“释放”,恢复全国政协委员原职。
1979年,董竹君获得平反。
她在97岁高龄,还亲手完成了《我的一个世纪》。
她不让别人代笔,不顾年老体衰,不顾疾病缠身,
一个字,一个字,写完了这部43万字的自传。
百年的酸甜苦辣、崎岖坎坷、恩怨情仇都付诸笔端。
她说,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王鹤高评她,一生一波三折,奇崛峭拔。
周恩来盛赞她,身为督军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
1997年12月6日,董竹君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安然逝世终年98岁。
去世前一个小时,她刚刚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她说:人这一生,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能做不到。
是啊,她曾高于九天,也曾低于尘埃,淡然处之,安然受之。
命运从来不放过她,她也从来没有饶过岁月。
竹应有节凌云志,谦谦君子不染心,她的名字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郑立寒,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心理自媒体人,专注“心灵成长”和“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