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常态
我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
我从小就最喜欢热闹。
我喜欢热闹的商场,喜欢拥挤的人潮,喜欢路边绕着霓虹灯热气腾腾的摊子,喜欢看车来车往。
我的童年几乎是被关注和爱围绕着的。
我有很多小伙伴,家住的很近,我们小时候敲朋友家的门说得最多的话是:“叔叔阿姨好,我们来找~~玩,他可以出来玩吗?”。
当然,如果小伙伴完成了作业,他就顺顺利利的跟我们集合了,我们一般需要去叫的伙伴,是没有写完作业的。
我们会在草丛旁边把花花草草做成一顿丰盛的佳肴,我们会披上被子扮演皇后娘娘,我们在万圣节挨家挨户的敲门要糖,我们在草丛边救助流浪猫,我们在游乐设施旁边玩捉迷藏,在补习班偷偷的分一包辣条.....
我记得,爸爸在我五六年级的时候买了好多小板凳,说是给我的小伙伴准备的,每到放学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相聚在一起,写完了作业到了饭点才各回各家。
可能是因为身边总有好多好多人,总是说好多好多话,所以那时候的我从没有感觉过孤独。
那时候我对孤独的体验和了解屈指可数,以至于初中要写一篇关于孤独的作文时,我不知道要写什么。但在那个年纪,我已经可以用肉眼“分辨孤独”。
那个同学总一个人。
那个人自己在吃饭。
这个同学不爱跟别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呆在那里......
我不太理解他们为什么要一个人,
我没尝试过,也没有打算去尝试.....
这就是15岁之前我对孤独的理解,就好像我的词典里,热闹是高频词汇,孤独没有被印刷上去。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热闹和孤独不是一对反义词。
我忘记了,是在哪个瞬间感到那种莫名袭来的孤独感。
可能是在我喋喋不休和朋友说话的午后,可能是在我们一群好友吵吵闹闹的夜晚。我只记得,我身处热闹的人群中,可是却突然感到,即使人们近在咫尺,朝夕相处,有些东西也永远无法共情。
我们可以给朋友分享秘密,和好友吐槽不开心,可以喋喋不休的讨论整整一个下午,但那些愿意讲出来的,说出来朋友能理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灵的成熟,这些话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沉默,是欲言又止,是避而不谈。
不是不愿意说,而是我们好像逐渐明白,说了他不一定愿意听,听了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无法感同身受。
原来不是被热闹环绕就不会感到孤独,只要我们是两个不同的灵魂,我们之间就会有对方无法到达的精神丘壑,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
于是有一些情绪,只能自己消化。有一些感悟,也只能一个人悟。那些只能一个人走的路,父母和好友都进不来。不是将他们拒之门外,而是这条路,只有我们自己能看见。
越长大,孤独的占有的时长越多。越感到孤独,就越明确自己是一个特别的人,拥有独特的见解,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当我们开始正视孤独,接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的时候,就是在与自己的灵魂共舞,就是愿意接纳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一般来说,享受孤独的人具有更强大的内心,他们比往常人更能抵挡流言的伤害,更容易接受没有聚光灯,没有鲜花和掌声簇拥之下那个普通而真实的自己。
孤独不是感情的匮乏,而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们只是把那些与别人倾诉和交谈的时间多数用在和自己交谈中来。
我很喜欢一句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这个浪漫不是需要讨好其他人,自己的魅力无需其他人的赞美所堆积,因为大程度的忽略外在,才能获得真正的的灵魂自由和幸福。
从人群中来,也要到人群中去。
并不是每一个孤独的人,他都要独自一人。孤独不局限于行为的独处,它升华于灵魂的独立。即使你身在人群和各式各样的花花世界里,你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你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完整的想法,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不去刻意赢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赏,不强求他人对自己感同身受。
孤独是常态,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逃避。
如果你融入不到一个集体里去,不要刻意的改变自己而融入。应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不要因为逃避孤独而盲目地去融入,被同化。你要相信,孤独的感觉是正常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不同的生活环境感受到的孤独感程度不一,尝试去接受它,享受它。
某种程度而言,孤独的时候,头脑更清醒,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与自己相处。很多人已经为人处世了很多年,依然没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厌恶自己的情绪,讨厌自己的行为.....
孤独是在与自己交谈,是在与自己一起探索未知。放下对孤独感的恐惧,尽情的热爱生活和周围的每一个人。
如果今天我们必须一个人在海上漂流,
那就不要恐惧没有人保护,
我们应该安静下来,
去触摸海风,
去亲吻浪花,
然后唱一首送给自己的歌谣。
我们总有一天会上岸,
上岸的时候,
带不走浪花,
留不住海风,
但那首沾着咸咸气息的歌谣,
无论在哪里,
都可以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