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银行”常山模式正式发布
运营模式方面
①有政府引导
由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生态资源调查摸底、平台公司组建、发展要素保障等系列工作;并在“两山银行”运营初期,采用资源整合、资产注入、资金扶持等方式,确保“两山银行”顺利运营。
②有市场参与
积极导入市场主体,联合县内相关行业企业组建常山“两山银行”产业运营联盟,促进优质生态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的无缝对接,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通道,实现产业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
③有经营收益
将“两山银行”定位为市场化主体,相关业务有交易逻辑和盈利模式,经营收益能覆盖运营成本。
组织架构方面
①有实体公司
成立常山县生态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对外挂牌常山“两山银行”,划定500㎡空间作为业务大厅,对外承接各类业务。
②有专职人员
生态资源公司内设6个业务部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2名。有实体公司和专职人员。
③有支撑体系
构建一一对应的工作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职责明晰、任务清晰。根据业务工作链条,明确了履职保障,构建了10大支撑体系,确保每项工作有对应单位和机构配合完成。
业务办理方面
①有产品目录
在“两山银行”六大行定位下,设立17类产品目录,确保工作开展有抓手、可落地。
②有受理窗口
对应17类产品,在业务大厅均有对外窗口统一受理相关业务。
③有标准流程
每一类产品均设有标准化办理流程,并实行“四个一”办理机制(即: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趟办结)。
资源收储方面
①有清晰权属
所有收储资源资产必须边界明确、权属清晰,无法律风险。
②有分级分类
根据资源开发方向、开发价值将收储资源进行分类,分别采用登记、存储、收储三种方式进行处置。
③有统一估值
根据所收储资源不同属性,采取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大数据分析等形式,进行统一估值,并向被收储人出具资源存单。
资源管理方面
①有定期巡查
对已收储未开发的资源,有专门人员定期进行现场巡查,及时掌握资源资产完整性、安全性等相关信息。
②有保险保障
对已收储的生物性资产,在极端气候期间,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降低气候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定期巡查和保险保障。
③有数字赋能
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资源基础数据进行抓取、集成和应用,确保资源管理的可视化呈现、动态化更新、自动化分析、科学化决策。
招商开发方面
①有整合提升
通过集成整合或适度配套实现在册资源产品的价值最大化。按照“产品化、项目化”要求,对收储的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并根据需要进行水电路等必要配套建设,形成可定价可交易可招商的生态产品,提升资源对资本的吸引力。
②有招商文本
根据资源的分级分类编制招商手册,确保收储的每一宗资源有基础数据介绍、开发方向建议、建设投资估算、市场前景分析等。
③有对接渠道
整合“两山银行”内部招商人员和县级专业招商力量,导入县协作中心“招商通”端口,精准对接客商。
产业运营方面
①有招商推介
所有收储资源优先向社会资本和产业运营联盟成员单位进行推介,减小对“两山银行”自身的资金占用和运营压力。
②有专业团队
我们内部组建专业运营力量,并导入外部优秀运营团队,确保自营项目有收入、能盈利。
③有运营平台
联合县内农业类、文旅类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组建常山“两山银行”产业运营联盟,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破解“收储易、运营难”的瓶颈。
主体增信方面
①有扶持导向
增信主体必须是从事生态资源运营、资金需求迫切、预期收益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
②有产业协同
增信主体所属行业必须是与自身产业运营具有协同性的农业、林业、文旅等产业。
③有合作银行
选定一到两家绿色金融创新能力较强的银行,作为主体增信融资的合作银行,提高工作效能。
价值实现方面
①有核算体系
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动态化构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量“一张图”,衡量和展示生态系统状况。
②有交易机制
将建立碳中和、碳平衡交易机制,在区域生态功能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实现碳汇指标的区域交易和占补平衡。
③有富民反哺
主要通过建立生态资源资产开发村集体和农户利益连结机制,来实现“资源从农民手里来,资金到农民手里去”的目标,从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风险控制方面
①有评估调查
以前期客观细致的评估调查实现从源头控制风险。在资产收储、对外投资、主体增信等行为实施前,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尽调、审计。
②有严格决策
涉及“两山银行”所有重大事项,按照额度规定提交不同层面会议决策,严格规范决策行为。
③有风险预警
主要依托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投资、增信和内部管理的风险点、隐患点,并作出风险预警,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编辑:徐林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