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八刀”技法浅谈

“汉八刀”,是汉代治玉的典型技法之一。所谓“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刀工简练、粗放,犹如八刀而就。其二,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撇捺的效果。“汉八刀”技法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流行,主要用于玉猪、玉蝉的雕琢。

如西安北郊红旗机械厂汉墓出土玉猪,近长方柱体,猪作曲腿卧伏状,头部收细,拱嘴翘鼻,鼻盘平齐,鼻梁褶皱,下颌横穿一小孔,双目省略,大耳后伏,头颈浑然一体,爪分两趾,臀部为五边平面,短尾末端钻有小孔,底部平直,小腿与腹面界线分明。周身形构均采用深峻的粗线条勾勒,或曲或直,线痕中间粗重、末端尖锋,尽显力度,槽内锃亮。尤其耳廓、大腿以骈列左右的弧曲大坡面表现,形成“八”字撇捺的效果,正是熟知的“汉八刀”技法雕琢。
西安北郊红旗机械厂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又如扬州邗江甘泉姚庄M102出土玉蝉,蝉体呈扁平舌形,中部较厚,两侧渐薄,横截面若柳叶,造型轮廓以典型的“汉八刀”技法勾勒,线条多为深峻的弧曲大坡面。吻部由三个钝尖组成,长目外凸,头、胸之间琢有两道弧线,胸部呈梭形,双翅收敛,但未完全接合,中露蝉体,翅表光素,两翅末端与尾尖呈三叉歧出。腹面上部碾琢一对锐角线和一个大“X”形纹,最下端有数道平行横线表示腹节。

扬州邗江甘泉姚庄M102出土
大英博物馆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汉八刀”技法制作的线条多为深峻的弧曲大坡面和“U”形截面的直槽,线条中间粗重,末端尖浅锋利,颇显苍劲力道,内部光洁锃亮,玉雕作品在大坡面、深线槽的表现下,凸显了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西安北郊红庙坡出土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其中弧曲坡面的制作,通常按照预先的设计,在玉器表面以浅细阴线起稿,然后据草稿以细石器、砂岩类工具刻划、磋磨出坡面的基本形态,并用砂岩类磨具进行打磨,最后进行抛光处理。弧曲坡面放大50倍观察,可见内部为细密若牛毛般参差不齐的擦痕,作交织放射状分布。

玉猪弧曲坡面放大50倍

玉蝉弧曲坡面放大50倍

玉蝉弧曲坡面放大50倍

直沟槽,多为砂岩石片或蘸潮湿解玉砂反复推磨而成,且沟槽内部往往被打磨、抛光处理。放大50倍观察,可见直槽内有间隔不等距的细密平行擦痕。
玉猪直沟槽放大50倍

玉蝉直沟槽放大50倍

实际上,战国晚期至汉代流行的蒲纹、蒲格谷纹,以及分区纹饰玉璧上双身兽面纹、凤鸟纹的加强线,也都是片状工具蘸潮湿解玉砂反复推磨制作,沟槽内为间隔不等距的细密平行擦痕,这与“汉八刀”直槽内痕迹几无二致。
蒲纹放大50倍

蒲格谷纹放大50倍

如咸阳西郊大泉汉墓出土分区玉璧,外圈凤鸟纹以“游丝毛雕”勾勒,局部采用推磨法深琢加强线,以凸显层次感,内区为正六边形凸起“蒲格”,系以三组宽深的平行线,作六十度夹角分割减地而成,各“蒲格”间还有分割遗留的三角形纹,外圈凤鸟纹以“游丝毛雕”勾勒,局部采用推磨法深琢加强线,以凸显层次感。
咸阳西郊大泉出土

本文选自:丁哲:《古玉阴刻工艺研究》,《丁哲论古玉》,文物出版社,2018年。

史前玉器鉴定高研班将于2021年4月24、25日(周六、日)在北京举办!课程全程由丁哲老师讲授,全面解析红山、良渚、齐家、石峁、石家河文化玉器在料、工、形、纹、沁色、皮壳等方面的鉴定要点,内容贴近市场,侧重实战,并点评国际拍场历年成交史前玉器的实况。课程提供大量珍贵文物、标本及中高仿品供学员上手观摩学习,附赠高清彩色讲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