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莫让“爱”扭曲了孩子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工雕琢的东西虽然美丽,但总有斧凿之感,有时甚至会给人留下一丝悲哀,一种无奈。盆景可谓是一种被浓缩了的艺术,但当你面对那一条条被人为扭曲了的枝、一株株被阻止长高的树时,它再美,也留给人一种缺憾。同样,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
在我国,大多数成人,打着爱的旗号,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在“设计”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浇铸的“模子”去培养孩子。那“模子”,说透了,其实就是成人自己的理想、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并不排除对自己未竟事业的补偿,甚至于还掺杂着一些自私的心理、封建的残余。孩子除了接受之外,别无选择。于是,假日里,逼孩子学绘画、书法、舞蹈、钢琴,逼孩子去补习数理化、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逼孩子必须考出多少分、必须进入前几名……逼的结果是:孩子被逼掉了兴趣、逼走了欢乐、逼断了手指、逼出了人命……逼,是有悖于自然的。
孔子曾说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朽木当然不可雕刻,垃圾砌成的墙无法粉刷,即使有心去雕刻、去粉刷,又有什么用?但朽木不可以雕刻,却可以把它当柴火;垃圾不可以砌墙,却可以用它去肥田。物尽其用,便会各得其所。我们的孩子当然不是朽木,但木与木还有不同:泡桐树不能做大梁,但可以用它来做木板、造纸;梧桐树不能用来打家具,但可以遮烈日;桑树不能用来架桥、盖房子,但可以用它的叶来养蚕、取丝……古有《西邻教子》的寓言,说的是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朦、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朦者卜、偻者织、跛者纺,五子皆不患衣食。西邻夫妇可谓不幸,子多且多残,但他们眼光远,选择对,为其五子分别选择了一项能适合各自特点条供的技能,结果“五子皆不患衣食。可见,还是顺其自然好。
当然,我说教育孩子要顺其自然,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放纵孩子。关键还是要在自己身上做文章。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谓的“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刘向《说苑杂言》)这就是要求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让孩子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然后依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让孩子自己去发展自己,开拓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只有这样,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有人说,孩子是上帝的艺术品。的确,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并为之鼓劲加油,扬孩子之长,避孩子之短,而不是凭自己的意愿肆意“雕琢”孩子,让所谓的爱扭曲了孩子的未来。
(作者系南通市作协会员,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