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中医薛振声谈利水
【编者按】
:
最近笔者在研究五苓散和各种利水药物的功能,发现利水在人体本能系统中是极其重要的,而着名民间老中医薛振声在其全息汤中将五苓散中的五味药全部引入到方剂中,说明薛老对利水的重视,以下是薛老中医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中的一篇文章,与本人的研究非常接近,其思考也特别有深度,所以特此引用过来,供大家学习。
利水,也称利湿,因以前水湿多互称。为了便于分析病情和治疗,笔者以为还是加以区分为好。湿应指氤氲潮湿之气,如自然界空气湿度过大,水应指积聚成形之水,如自然界地面积水。湿宜化,水宜利,虽两者常结合运用,但用药和作用不同。利水和西医的利尿近似,都有使体内水从小便排出的作用,对血压和心脏也有类似的调节作用,但不完全相同。除使用药物不同外,中药利水药不似西药利水药有强迫性,此外,中药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现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一.利水的作用
1.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有害物质。
除泌尿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常表现出水停积聚外,其它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等,也常表现出程度不等的水停现象。现代解剖学证实,各种病变器官和组织,多表现为充血、缺血和水肿。从中医观点看,充血缺血则为血热血瘀,水肿则为水停。故水停是各种疾病的共性之一,普遍存在。这些积聚的停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利水,使这些积聚的停水及其所含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对疾病的治疗和功能的恢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 可改善体液分布。
《内经》云:“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伤寒论》以五苓散治“渴欲饮水”等。以上论述和用药方法,笔者理解其意为:加强膀胱利水功能,可使体液更合理分布。为什么呢?人体内各种物质,包括水,都不是静止的,都在运动,都进行新陈代谢。以水为例,陈旧的多余的水排出,是新生的有用的水合理分布的必要条件,利水就从反方向改善了体液的分布。从临床实践经验看,系统疗法中使用五苓散,凡体内积水者尿量多,否则尿量并不增多,有口干口渴症状者则可缓解。这就从实践上证实古人之论不虚。
3. 利水可助行血。
古人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已有所体现,如张仲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仁、丹皮)、当归芍药散(芍药、当归、川芎、白术、茯苓、泽泻)等都是行血与利水并用。为什么要这样用药呢?从现代医学我们知道,人体吸收水后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行,利水可改善体液的分布,也必然改善血的运行。早年我曾治一妇女,28岁,经闭二年,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全身亦无明显不适,唯觉口渴,但饮水不多,舌质正常,苔薄白润。从病情分析,系水湿停滞。当时系统疗法尚未形成。即想先治水湿,以后视情况再治经闭。即投五苓散原方未作加减。服药
2
剂,口渴减,嘱原方续服。服至
6
剂,月经来潮。这一结果已超出自己预料,故印象很深。这也是利水可助行血这一理念形成的开始。
二.关于对利水的疑虑
1.利水伤阴。
津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利水是否会伤及阴津?有这种疑虑,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问题。在病理状态下,停水是陈旧的,多余的、有害的,若欲予之,必先夺之,排出停水有利于对水的吸收,分布和利用,成为新的津液。临床未见利水伤阴的现象。阴虚是津血生理性缺少,水停是废水病理性多余,两者是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阴虚患者在治疗时,利水与养阴同时进行,比单纯养阴效果更好。着名方剂六味地黄汤的配伍就体现这一辨证思维。
2. 引起低钾血症。
造成低钾血症原因很多,长期使用利尿药就是其中之一。有报导说长期服用泽泻也可引起钾离子流失。我长期使用系统疗法治病,其中五苓散(含泽泻)是其组成部分,但未见低钾血症不良反应。由于条件限制,很少要求病人作相关检查,也可能是未被发现的原因。假如系统疗法无上述副作用,其可能原因是:①有病则病受之,不显其副作用。一般说来,用于治病的中药,其性多偏,用之不当,则可能出现毒副作用。医生则正是利用药性之偏来矫正疾病相对应之偏。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渗利治水湿等等。用之得当,病理药理相对应,只见疗效,不见药物不良反应。整体观认为,水停是疾病最本质的病理特征之一,故系统疗法中用五苓散。因其病理的存在,虽长期使用,未见不良反应。②系统疗法的组方配伍制约了药物的副作用。系统疗法是用系统组方全面调整整体功能,包括药物毒副作用可能影响的各部位各层面,这就最大限度地制约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引起低钾血症的疑虑利水药物为例,既有茯苓、猪苓、泽泻利水,也有升阴的柴胡、和中的甘草、养阴的生地等等,使利水有度。整体功能的改善,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强,提高了对各种有用物质包括钾的利用率,使其相对平衡。组方药物中是否有可析出的游离钾,未经检测,不敢妄断。以上意见不是护短,而是根据临床经验的真实想法。希望有更多同志参与实践检验,有条件的进行检测。
薛振声/
2005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