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渐行渐远的初夕祭祀习俗丨王淑英
渐行渐远的初夕祭祀习俗
古时,出于对自然的无知,人们对自然充满崇敬和畏惧。祭祀,或许源于此。
民间祭祀活动,以大年三十为最盛。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村里一些德高望众的人会把几十户人家组织在一起成立添油会。选一个宽大的地方,建一个大神棚,供上全神像,另有猪肘子、大花卷子等供品。所谓全神像,就是在一尺多高八九寸宽的布上并排印上各路神仙像,如井神、水神、药神、土地神等。另外,入了添油会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院里搭建一个小神棚,供的也是全神像。大神棚、小神棚都点着灯,燃烧的是香油,有专人负责给大神棚和小神棚添灯油。油不能断,灯是长明灯。大神棚的灯挑在一根比树尖还高的竹杆上,是用滑轮送上去的。灯是放在灯笼里的,整个村子被照得温馨、祥和。添油会到正月十八才结束。
此活动的目的是乞求来年五谷丰登,大人孩子没灾没病。
添油会的费用来自入会的家庭,出资可多可少。如果收上来的钱多,三十晚上还有吹拉弹唱,还摆会。来唱戏的人都不要出场费,大家图的就是个热闹。他们这个会上唱几日,那个会上唱几天。丝弦、大秧歌、梆子都有。摆会,就是做了大锅菜,炖肉,馒头等,男女老少聚到一起热热闹闹去吃会。
除了供全神像,人们还会把先人请回家里供着。大年三十傍晚,男人们拿着供品、鞭炮等去上坟,在坟上祭祀完毕后,点燃捆绑成长条的谷秸往回走,边走边喊“爷爷奶奶回家吃饺子啦”。村里一些乐善好施的人自发组成烧纸会。在村子的各个十字路口,用木棍画四四方方一座城,在城里洒上米饭等食物,并焚香,烧纸,目的是让孤魂野鬼吃饱喝足在“城”里呆着,别到处乱跑,以免惊吓到活人。在我们老家,这个活动叫放焰口,佛教把地狱中的饿鬼称为“焰口”。
我小时候,见过的祭祀工具是芝麻秸。
各家主妇虔诚地把芝麻秸蘸上米饭、粘上黄表纸,放在门后、锅台角、炕角、窗台、井台等地方,用以祭祀各路神仙。
在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芝麻秸也会成为掌握人命运的神。女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和愿望说给芝麻秸听。新娶了儿媳妇的婆婆们,抱着芝麻秸在院子里撒岁:“一撒岁,二撒岁,男成双,女成对。”不生养的媳妇会默默祷告:“菩萨保佑我也像这芝麻秸一样开花结果。”
芝麻秸不仅用于祭祀,还用于驱鬼避邪。
男人们上坟回来,在大门外跺跺脚,拍拍裤脚。进了大门,使劲在芝麻秸上踩几下。这叫踩祟,不能让孤魂野鬼跟进家门,踩芝麻秸的噼叭声能把他们吓跑。
传说,姜子牙的老婆是扫帚星,大年三十儿晚上会从天上来到人间,到谁家谁家倒霉。芝麻秸则会扎破她的脚,让她望而怯步。
祭祀,作为一种礼仪和文化,曾经被一代代传承;作为一种迷信和糟粕,一度被批判和摒弃。如今,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高度前所未有,民间祭祀活动更是几乎绝迹,人们不再敬畏鬼神。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还是要有的。
作者简介
王淑英,博野人,爱好写作,阳光正能量。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字编辑:安博
技术编辑:庞里地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我醉乡土”加“作品名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