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锤讲快速阅读的思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今天听大锤讲如何十倍速读一本书的音频,听了十五节音频中的前四个。
分别是:
《速读的六个常见误区》
《速读加速了我们的人生》
《十倍速读的科学原理》
《练习过程时刻牢记的四个要素》。
听的过程中有所思考,觉得值得将这些思考记录、分享一番。
1,速读的技能非常重要,但我为什么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2,太阳底下无新事,自己是不是在重新发明轮子?
3,大锤论述速读的思考框架值得借鉴,用在记忆术上如何?
1,速读的技能非常重要,但我为什么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大锤充满“蛊惑”地阐发了速读的好处,譬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增强注意力,降低阅读门槛,迅速把握某个学科的知识基础等等。大锤之所以要特意用一节的时间来,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动力,因为速读是一门技能,而不是概念,概念可以即学即用,但技能需要不断打磨。他给了个时间框架,认为至少需要六周的刻意练习才能掌握。
速读的重要性我是知道的,大多数人也知道,那为什么我没有投入足够地精力去学习,练习这门技能呢?经过我的反思,原因有三:
1)尽管认识到重要,但没将重要提高到必要的程度。
我阅读速度慢,但似乎慢也没影响我生活啊?看小说看得慢,刚好可以慢慢品味,增加娱乐的时间;重要的信息吸取慢,反正可以用时间来弥补,似乎也没有那么急迫,真正重要的就多花些时间罢了。
原因就是我似乎没有必要那么高效率地工作,生活。
2)觉得在这样的重要性评估下,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训练很累,很难,其实就是很懒。用更高大上的方式表达就是不愿意脱离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或者说拉伸区去锻炼自己。
真正的学习是反人性的事情,感觉太舒服,往往就不是学习。这好像是对身体的锻炼一样,锻炼身体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坚持锻炼的人寥寥无几,无他,懒,觉得难而已。
再看自己的舒适区,其实在别人看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学习区,甚至恐慌区。记忆术,多么高大上,多么高不可攀,不可思议。而自己在这个领域待的时间够久,又喜欢,就觉得如鱼得水,而不思进取,体现在:
(1)技艺上不求精进,记忆竞技的技艺是做不了假的,通过PK,比赛来体现;实用知识的记忆,从内容上可以不断积累,但能力上是否也在进步,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即使在内容上,有时也满足于浅尝辄止,习惯了好为人师,指导方法,点到为止,而没有将一个个记忆计划贯彻到底。
(2)心态上难保初心。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以为是当老师当多了,就容易傲慢自大,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学不了别人的方法,技巧上益发僵化,成了井底之蛙。或者只满足于这一亩三分地,看不到更大的图景。譬如速读是学习策略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学习策略,怎么少得了它?而我竟然还绕道而行。
3,其实往昔的我也做过尝试,但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大概八年前,我曾经参加过《潘郑学习法》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速读,跟着一起练习,但也许是投入不足,觉得收效甚微,没有小学,初中的那些小孩进步神速,于是也就停留在对这门技能的概念上的认识上,而没有真正切实地掌握。
所以说,大概是没有尝过这门技能的甜头。对比记忆术,刚学会不久,就让我在亲人,朋友面前有了炫技的机会,又因缘巧合,走上了更多更大的舞台展示,并参与了多次比赛,投入成本多了去了,也就慢慢不觉得这有多难。肯花时间,能花时间,也有足够的耐心慢慢折腾。
总之,学习技能因为人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也会存在马太效应。学的越好的越愿意花时间,下功夫;越没有掌握的,越是逃避下功夫。看透这个事实,对我将来采取正确的策略应对是有帮助的:
1,对于非常重要的技能,要将重要性提高到必须,必要的程度
2,对于这样的技能要坚持到开花结果,有前人的经验在前,无非学的慢一点
3,对抗不愿脱离舒适区的惯性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挑战自己,要要求自己
2,太阳底下无新事,自己是不是在重新发明轮子?
大锤在宣讲速读重要性,讲到想的太多往往是知道的太少,阅读的太少,知识基础不牢固。举了刘润老师朋友的例子,让我也颇有反省。
我整的黄码本不是什么新鲜的食物,有许多前辈整过,我做的许多事情似乎是在重新发明轮子。
我的许多引以为傲的创见是否也不过是阅读太少?知识基础不足而已?
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那如何自处呢?我想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记忆术本就不是知识,而是技能,前人想到过阐述过,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好可以引为知己,了解自己思考的传承而已。重要的是将这些变成自己真正的技能,只是不要自大地以为自己会因此流传千古,山高水长就行了。
摆正心态,好好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大锤论述速读的思考框架值得借鉴,用在记忆术上如何?
这是很好的论述题目:
对记忆术认识的常见误区
记忆术对我们人生的重要
记忆术起作用的科学原理
记忆术训练的套路与要素
尤其是最后这个命题,实在非常重要。大锤在音频中提到训练与实战的不同,训练的强度要是实战的三倍,要逐一突破,分开练习。这与牛头老师的训练课程的设计不谋而合。
不同类型材料的记忆训练如何设计?如何按要素进行提高,突破?这是需要我不断思考,实践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