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保研、一战失利,二战人大、复试被刷,最后破格录取陕师大,我都经历了什么?
几年前,我听过一种说法。我们每个人都被命运圈着,无论你是挣扎还是接受,它都毫不留情地推着你往前走,而你的挣扎和接受,恰恰只是命运圈着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非常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就像我相信自己经历的种种,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这两年,命途有些跌宕。从放弃保研到一战失败,从二战复试被刷到破格调剂录取,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两只手在我身旁,一只手在身前拽着,另一只手在身后推着。不过还好,一切都在往前走。从选择考研的那一刻起,我便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安详,一天比一天寂静,只要自己始终努力向上,上天就总会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给你,让你在摸爬滚打中,看到一丝希望。
这两天,很多同学问我,“自己应该如何去准备研究生考试”。有大一大二的,也有大三大四的;有在校的,也有在职的。在这里,就用这篇文章,用这些故事,来和大家聊一聊吧。
01 选择专业,需要藏器待时
我的本科,在河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就读。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去考社会工作而要去跨考社会学?”我说,“一个我读了四年都没有让我喜欢上的专业,我不想让自己以后研究生的三年也拴在这里”。
在大学,能读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学分绩点中静默地度过四年。四年,其实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我相信,这几年足以让我们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可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找呢?
如果我们真的喜欢上一件事情,其实不妨奋不顾身地坚持三五年。这种奋不顾身,就是你在一条跑道上,无论看台上的观众怎么看,无论身边的人怎么跑,你都能坚持跑过上一圈的自己。
今年,在师大复试的时候,老师们问我,愿不愿意去人口学、民俗学或者社会工作专业?
我对老师们说,如果我想学社会工作,当时保研的时候就可以走;如果我想报人口学,两年的考研成绩我都可以进入人大人口学的复试,再加上主持参与的十五个省厅级的人口学课题,可能上人大人口学的希望也会更大。我放弃保研,放弃稳妥,绕了两圈,只是因为想去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仅此而已。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很想去学社会学。
现在想来,当时执着到感动自己的那份坚守,大概也同样感动了老师吧。如果我们真的喜欢一个专业,在三五年内放弃与之无关的事物,夯实功底,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打动命运,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我们学习一个专业,学的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习这个专业的思维方式。这两年,看过各个领域的书,有了自己的一些拙见。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理性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文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从精神层面去感性的寻求情感共鸣与启迪;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从历史层面看待今天的社会现实,辨古今而知未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从理性人层面去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契合原点。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科思维方式,专业太多,思维庞杂,在此不一一列举。
过去,有人说思路决定出路;现在,又有人说观念决定行动。但这些思路和观念究竟是如何培养的,少有人说。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找到自己兴趣点的最好方式其实就是看书学习。我们可以看专业以内的书,也可以看专业以外的书,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浸泡在自己感兴趣的书本里,去感受不同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毕竟,只有等你见过万家灯火,才能知道哪家灯火最是温暖明亮。
02 选择学校,需要待势乘时
当我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必然会面临选择学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上一个名校么?
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有名校情结,非名校不上;有些人没有名校情节,却也不愿意束缚在与自己本科学校同层次的学校之中。我想说,学校只是一个跳板,你跳的多高,学校不是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看自己想要站在哪个位置。站的位置不同,跳板的弹力各异,跳的高度自然也就不同。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对我说,“以前从来就不信命,现在好像越往前走,就越开始相信命这种东西了,你说会不会有点可笑?”我说,“成长不就是这样么?越是长大,我们就越想去和命运抗争,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的轨迹,但很多时候这种改变带来的波动有些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就开始慢慢的信命了。命运这种东西,前一半是信命,后一半是改运;一边尽人事,一边听天命”。
二战时,有老师对我说,“以你的实力,其实可以往北大冲一冲,不一定非要报人大。北大那边社会学每年还有调剂到社工的名额,人大这边一旦失败,你可能连调剂的机会都没了”。我笑着说,“可是老师,我一直就只想去人大呀。虽然最后可能还是会失败,但是我还是想再给自己的梦想一次机会”。
选择一个学校,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巧合与偶然。如果真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就应该多去一些学校走走看看,总有一个学校能让你一见钟情。
2013年11月,人大社会学的郑杭生先生来到我们学校做学术报告。他是我们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社会学界的第一位国家一级教授。
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幸的是,先生那场题为《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的报告,对于刚刚大一的我而言,实在有些晦涩难懂,因此也就没能让我获得醍醐灌顶的顿悟。留在记忆深处的,只有人大这个名字,以及先生身上不凡的精神气度。
三个小时的时间,先生淳厚的声音在话筒中四散而开,而我们的笔尖在纸上匆匆忙忙地走着。那时,我最深的一个感触就是,真正的大师,也许都会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沉淀出一种无形的气场。这种气场,是退却沧桑后的随和与温良,是博闻强识后的谦恭与儒雅,是饱经风霜后的豁达与从容。这种气场,无以言表,却打动人心。
后来,我跟着老师做人口学的课题,偶尔会去人大开课题研讨会。那个时候,每次走进人大的校门,我心里就总想着,“也许,努力一把,以后真的可以来这里上研究生呢”。现在看来,尽管这个梦最终还是破碎了,但为了这个梦而去经历的种种,早已成为我日渐成熟的一个部分。
那天,一个学弟说了一句话,让我有些感同身受。他说,“不想再离开家了,人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二战以后,我也很想这么去说。
选择一个学校,我们应该首先想清楚以后在哪里发展。北京当然很好,机会当然很多,可是以后,你是真的想要留在这些地方么?这两年,我去过北京很多次,既看到了繁华盛世,也看到了浮沉悲欢。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不太愿意让自己被束缚,从人大复试现场出来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北京这座城市,人大这所学校,也许并不是我的最好选择。以往,总喜欢让自己仰望星空,但现在,我更想脚踏实地。
过去的几年,我走过宏伟帝都的北京,走过庄重工整的南京,走过古韵天成的西安,走过内敛泉城的济南,走过帆船之都的青岛,走过渤海之滨的天津。每一座城市,都留下了我的脚步;每一座城市,也都留下了我的诗歌。冥冥之中,命运把我抛到了西安这座城市,师大这所学校,而我也相信,这将是最好的安排。
年少的时候,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我们其实很难想明白自己究竟要去哪里,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一些事,看一些书,见一些人,才能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可以走得慢,但我们不能不去走。
03 初试备考,需要运筹帷幄
两年的考研经历,走过一些弯路,也悟到一些方法。我一直以为,我们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考试,而不是抱着考试的心态去学习,这是避免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最好的自我暗示。只要我们每天都在学知识,每天都在有进步,等真正走上考场的那一天,你会发现,参加考试其实只是顺便的一件事情。
当我们定好学校和专业,就不要轻易地改变。比改变更可怕的,是长时间的彷徨。因为改变并不难,一旦决定要去改变,就会不自觉的逼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可人一旦陷入彷徨,就会不知道怎么去改变,止于原地。
2015年,我上大二,第一次遇到考虫。那时,我刚过四级,看到考虫的网课,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考虫的六级,正式成为了一名虫子。这两年,听了考虫很多的网课,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不是听到了多少鸡汤,而是对我人生格局的改变。
一路走来,我有幸见证了考虫从四六级课程做到考研英语、雅思托福,从考研政治做到考研专业课,并不在于老师们到底赚了多少钱,而是在于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生的用心。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能够与功利主义保持逆向而行的机构和老师,能够与学生保持同向而行的机构和老师,真的很少。
读到此处,你可能觉得我是不是收了考虫的好处,这么费尽心机的为他们做广告。那么恭喜你,你猜对了。我拿过考虫的炸药包,拿过考虫的抱枕,拿过考虫的眼罩,拿过考虫的笔记本,如果这些算是我这几年来拿过的好处,那么我心甘情愿,无话可说。但我想,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可是我就是一直只想学社会学呀”,把
这句话挪到此处,“可是我就一直只想安利考虫呀”。那些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要去做的事情,往往简单,并且感动,为什么要说不呢?
这些日子,我反复在思考,我们看过那么多的经验帖,为什么自己还是会学不动呢?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时间上或早或晚,在方法上或多或少,都并不容易。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别人的方法加工改良,慢慢适应,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英语和政治上,线上、线下的考研班我都报过,个人觉得报一个线上的更好,推荐考虫,但并不排斥别的选择。与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挤在一个教师听课相比,我觉得可能独自一个人听课的效率会更好。
英语我初试成绩只有六十分,有负考虫的栽培,但还是有两点经验想要说说。一是紧跟老师,单词怎么背、阅读怎么做、作文怎么写,这些问题老师们都费尽心思地在把方法教给我们,所以我们只需要紧跟老师的步伐就可以了。二是抓好真题,每个老师都在强调真题的重要性,我们以为上课听听就可以,但实际上这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自己去总结题型,摸清出题人的套路。比如你可以把题型划分为词义题、推理题、主旨题等,每一类题型归纳出偷梁换柱、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错误,在做每一类题型时,对应着去找这些错误,用排除法筛选出正确选项。
关于政治,将近八十分成绩的我似乎可以一说。政治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清思路,以大抓小。我在去年整理政治笔记时,每一科都梳理出了清晰的线条。比如史纲,用十个周年纪念日串联起所有的知识点;比如思修,用三个专题总结所有知识点,每个专题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去梳理(其他科目思路可见我微博:奔跑的摩斯电码)。政治备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命题人怎么考,我们就怎么背。
关于专业课,人大社会学分为社会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对于文科而言,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备考,无外乎两个东西,一是理解,二是背诵。我们常说理解背诵,但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太少。于是,我们不得不走上背诵的这条道路。在这里,我只分享一个我背书的方法。首先,根据学校历年真题,做出考频分布图,分清重点和次重点,别人介绍了一堆经验,还不如自己直接做张图来的有效。其次,根据考频分布图梳理每一章节的逻辑,把要点串成一条线,只要看到一个章节的标题,就能迅速把这一章几个大的要点默写下来。再次,根据逻辑标题线索,把每一章节的标题或考点写在一张纸上(一般不要超过二十个),然后按照考点去背诵、默写,每背写一个考点,就划掉一个考点(或在考点上方打钩)。碰到回忆不起来的考点,每一次就在标题下方画一条线,这样逐渐就知道自己在哪一块背的比较薄弱,再次背诵时就会格外留意。最后,要以背熟为目的,而不是以背会为目的,在考场上时间很紧张,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就是全靠平时背诵的熟练度。用这种方法背诵,在最后临考前两周力争要达到三小时内默写完一本书的效果(对此方法如有疑问,可加我微信HY230422进行深入探讨)。
时间就像沙漏,从顶端抖落到底端,在静止的空间把自身拉成长长的影子,用一把尖刀伤到所有敢于直视它的眼睛。走到今天,我认为结果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对我以后的人生有所裨益,这就够了。
我们每个人,总会对所有未知的东西充满无畏和反抗,而不管我们本身有多么渺小,不管我们是否值得被人忘怀与纪念。那么,既然已经踏上了考研这条路,未知的风雨,未知的结果,就义无反顾的坚持,勇敢坦然的面对吧!你要相信,我们都是一阵风,命途很短,而时间很长。即使被流放到无人的角落,也还是会有钟声的余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