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茅盾实验小学 沈秀华2021年9月,我校按要求对部分英语教材进行了更换。其中就包括我任教的新六年级,由以前的牛津英语更改为PEP教材。两个教材系统的对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教材人物需要重新认识,教材的学习体系需要重新熟悉,对话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片段,其前因后果也需要溯源追究。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摆在师生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五年牛津学习后,将已有的话题能力、词句积累有机结合到新的PEP六上教材内并持续保持该有的学习进度。在常规教学第一单元时,问题马上浮出水面,学生在讨论“How can we get there?”时,回答多集中运用了本单元的重点词组:turn left/trun right/go straight。但在之前的牛津学习中习得的“walk along/cross/take the underground...”等语块较少再有人提及和运用。这一部分原因是缘于对更换教材的误解。如我们在更换教材后,假期内鼓励学生通过练习字贴,将牛津棍棒体慢慢转变为PEP的斜体。再如两套教材系统在习惯性表达(如介词的运用上),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不免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否要将之前的所学都更改成PEP模式?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被激活。当我在开始这一单元时,运用了常规的新授课件,学生也马上切换到了准备接受新知的状态。可是这样的新授学习与以往完全不同,就比如我们第一次学习煮粥,那么我们的教学重点只要关注学生是否养成了煮粥技能就够了。可是现在,学生明明已经学过了煮饭,那此时到底是应该用40分钟培养学生煮粥的能力,还是争取使其同时获得两种方法呢?毕竟粥和饭,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差别及优劣。于是,在第二单元的备课中,我尝试将两套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对标和整理。首先是单元总话题的对标。这一单元(PEP 六上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能正确表达到一个目的地的方法。关键句型是: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I often/usually by...关键词组是on foot/by bus...子话题涉及到交通规则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上学方法。在牛津“5A M1U2 My way to school”这一单元中,学生曾经学过这个话题,相应的词组及句型也已不再是新授点。相反,之前教材中出现的话题相关“When do you leave home?”、“When do you arrive at school?”、“How do you cross the road?”等句型,还可以反过来拓展本次话题讨论的范围和深度。比较后也可以发现,对于交通规则的介绍,牛津教材涉及得更加深入及全面。PEP的内容可以视为在此基础上的一些补充。但是另一子话题“不同国家地区的上学方法”则是学生未曾接触过的,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将此设为重要新授点。基于此学情,在开始Part A对话教学前,我有意识地将之前牛津内学过的Chant作为导入材料。在课堂一开始就搅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唤起对话题的亲切感。通过对chant的讨论,出示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关于交通方式的语块,并运用句型:I always go to school by ... I never go to school by ...来启动话题并复习此类语块。(图1)本单元两组对话文本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又用学生已有的关于频度副词的积累和牛津五下时学过的两个相关问题“When do you leave home?”、“When do you arrive at school?”将话题进行了整合及拓展。(图2)在学习本单元的交通规则知识时,我用三个问题引领导学生复习并回忆了之前牛津教材中所学:“Where do we cross the road?”、“How do we cross the road?”、“When do we cross the road?三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自学B部分,并尝试回答“What traffic rules do you know from P16-17?”学生通过比较,非常精确地定位到了该话题中在本课时内需要新习的部分:In the USA people on bikes must wear a helmet./ You must look right before you cross the road in Hong kong. /Some rules about the traffic lights.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学新知,学生就自然地将其和旧知匹配并归类了。(图3)在教学本单元《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这一读写部分时,我将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的过去式整合了进来。以最后一部分“But in 2009, they went to school by plane because the ferry didn’t work.”作为拓展眼,让学生明白上学方式不光会“因地制宜”,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用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了解了更多的上学方式:by donkey/by sedan chair/by boat...届此,我顺势让学生畅想二十年后的交通变化。在天马行空的讨论后,我们开始了话题性写作:My journey to work. 这是将本单元话题与学生关于职业的储备话题进行整合的一次尝试,文后将附部分学生作品。记得在前段时间的一次培训中,郑文老师曾经指出:各种教材间资源是相通的,话题也是相通的。换教材的过程,不是改朝换代、另起炉灶的过程。在备课阶段,不妨在关注“学生哪些还不会?”的同时,也更多地思考“他们已经会了什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