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德经》

第十四章

-1-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马王堆版《道德经》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

寻寻呵,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2-

王弼《道德经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是谓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3-

苏辙《老子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請,故復混而為一。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者,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此三者,雖有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後可爾。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物構,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復混而為一,則日遠矣。若推而廣之,則佛氏所謂六入皆然矣。《首楞嚴》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謂也。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皦,雖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數推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繩,運而不絕也。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其卒歸於無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狀,其著也。象,其微也。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皆非無也。有無不可名,故謂之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者,物之所從生也。有者物之今,則無者物之古也。執其所從生,則進退疾徐在我矣。

-4-
《老子想尔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夷者,平且广;希者,大度形;微者,道炁清: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淳说道之美。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诘之者所况多,竹素不能胜载也,故还归一。多者何伤,朴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诘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忽。”

道炁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上则不皦,下则不忽,忽有声也。

“蝇蝇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如是不可见名,如无所有也。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非也。悉耶伪耳。

“是谓惚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

道明不可见知,无形像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

“以故古始,是谓道纪。”

能以古仙寿若喻,今自勉厉守道真,即得道纲纪也。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今人怎么看?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14章,讲的是"道纪". "道纪&q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善贻且善成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如下: 势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固道之出言,啖何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林岭 金盒读习社 观妙韩磊 - 道德经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mi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 ...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本章继续表彰道,赞美道,告知统治者以道治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 ...

  • 太极拳玄机:389读懂道德经的"大"对练太极帮助极大

    2020-04-12 10:14·太极拳玄机 道德经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又云: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又云: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讲大,一 ...

  • 道德经概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二)

    上一篇<道德经概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一)> 前面我们说了道的三个特性,这三大特性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解读,后面其实有些地方还会用到这三个特性. 这三个特性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DNA,类似于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 ...

  •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这一章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这种道理,从过往几千年来看,也是刻录在国人骨髓的,也是国人内敛的一种性格表现. 先贴下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这一章节与前文民不畏威相承,继续告诫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四章 道体无相章\即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

  • 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