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下)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下)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文化苦旅》《雅舍谈吃》《苦茶随笔》《闲情偶寄》《随园食单》
接上篇,上篇请关注回看……
三、中国文人的书房
中国文人书房的历史,最早要数《陋室铭》中提到的西汉扬雄的'玄亭'和三国孔明的'茅庐'。见于史书的,始于《晋书·刘毅传》记载:'初,桓玄于南州起斋,悉画盘龙于其上,号为盘龙斋'。文人书房,一般认为起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直至今天。
《书斋说》提到: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中国人的书房不讲究空间大,却一定要明净,使心舒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崇尚'宜简不宜繁'。
梁实秋在《书房》中写到: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书香是与铜臭相对待的。其实书未必香,铜亦未必臭。……书之所以为香,大概是指松烟油墨印上了毛边连史,从不大通风的书房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兰薰,也不是霉烂馊臭,是一股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人家才有书房。书香人家之名即来自于此。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书房,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环堵萧然。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有的植以南山之竹,有的覆以荆楚之茅,不一而足。
(一)王维的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佛'王维在在宋之问辋川山庄(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的基础上,因地而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的天然园林。辋川别业坐落在天然山谷之内,拥山貌水态林姿之美,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依地面搭建宇屋亭馆,富自然之趣。
关于辋川,《新唐书·文艺中·王维传》记载:'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游、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里还有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馆后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题名'斤竹岭'。登冈岭,至人迹稀少的山中深处,题名'鹿柴',那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外,还有'辛夷坞''漆园''椒园'等多处胜景,因多辛夷(即紫玉兰)、漆树、花椒而命名。
王维与好友裴迪在辋川别业'弹琴赋诗' '啸咏终日'。两人二唱一合,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共四十首集成《辋川集》。王维还作单幅壁画《辋川图》,原作已佚,现只有历代临摹本存世。
(美国西雅图藏《辋川图》摹本,图片来自网络)
(二)袁枚的随园
随园原为曹寅所建,后归江宁织造隋赫德所有,后又为袁枚所有。随园或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关于袁枚,我在《袁枚的性灵人生》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详述,请大家关注回看。
'过红土桥,即随园。柴扉北向,入扉缘短篱,穿修竹,行绿荫中,曲折通门。入大院,四桐隅立,面东屋三楹,管钥全园。屋西沿篱下坡,为入园径。屋右拾级登回廊,北入内室。顺廊而西,一阁,为登陟楼台胜境之始,内藏当代名贤投赠诗,谓之曰诗世界……北折入藤画廊,秋藤甚古,根居室内,蟠旋出户而上高架,布阴满庭。循廊登小仓山房,陈方丈大镜三,晶莹澄澈,庭中花鸟树石,写影镜中,别有天地。……东偏簃室,以玻璃代纸窗,纳花月而拒风露,两壁置宣炉,冬炭,温如春,不知霜雪为寒。……斋侧穿径绕南出,曰水精域,满窗嵌白玻璃,湛然空明,如游玉宇冰壶也。拓镜屏再南出,曰蔚蓝天,皆蓝玻璃。……上登绿晓阁,朝阳初升,万绿齐晓,翠微(亭)白塔,聚景窗前。下梯东转,曰绿净轩,皆绿玻璃,掩映四山,楼台竹树,秋水长天,一色晕绿。'
袁枚望着自己新修缮完成的园子叹道:'继续做官的话,每个月可以来这里一次,如果直接住在园子里的话,就可以天天在此了。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之后,袁枚以病辞官,带着弟弟、外甥和藏书搬进了随园。《随园食单》便是这里的菜谱,《随园诗话》亦是在此写成。
(三)刘禹锡的陋室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他还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高洁的志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梁启超的饮冰室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天津市民族路44号、46号两幢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正是梁启超的故居和饮冰室书斋。梁任公一生,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这个我在《最牛父子:三曹与三苏》曾有提及,请大家关注回看。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梁启超临危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得解。
饮冰室是梁启超晚年著书立说之所,因此其间来往的学界名人数不胜数,胡适、严复、张伯苓、严范孙、梁漱溟……这里是当年天津最负盛名的文化沙龙。胡适曾经说过,梁先生的文章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胡适评价梁启超为人最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
(五)梁实秋的雅舍
1937年,梁实秋来到重庆,1939年移居雅舍,1946年返回北平。在重庆蛰伏期间,他写出了风靡世界的《雅舍》,包括我以前推荐过的《雅舍谈吃》,他在重庆的旧居'雅舍'也因此出名,旧居门口石壁上刻有'雅舍'两个大字。
'雅舍'的'雅'字取同住的友人吴景超之妻龚业雅名字的最后一字。在雅舍,梁实秋还翻译了《呼啸山庄》和部分莎士比亚作品。
(六)周作人的苦茶庵
关于周作人的苦茶庵,梁实秋曾写到: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的文房四宝井然有致。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
周作人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苦茶随笔》《苦雨斋序跋文》《苦竹杂记》《苦口甘口》,不离一个苦字,甚至《药味集》《药堂语录》《药堂杂文》也满是苦味。'苦谛'是佛教'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理论基石,这点周作人深有感触。1943年,早已闭门读书的周作人写了两首茶诗,其一: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
中国文人书斋知名的还有(仅举几例,不一而足):蒲松龄的'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阅微草堂笔记》就是纪晓岚晚年在草堂写下的遣兴之作。曾国藩的'求阙斋',警醒自己不必过于追求'满盈',戒贪戒嗔,勿乐极生悲。鲁迅少年时代的'三味书屋',以及后来绍兴的'补树书屋',北京的'绿林书屋',鲁迅因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被诬为'学匪',鲁迅针锋相对,把自己的书屋'俟堂'更名为'绿林书屋','绿林'意即强盗,'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力可见一斑。林语堂的'有不为斋',林语堂非常欣赏道家的'无为',故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内有楹联:'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丰子恺当年常邀老友在斋内闲谈人生。
我们谈修养,有'居于仁,而后游于艺'之说。长物清怀,游学研艺,便不觉室外深露湿苍苔。人怀清趣,开辟鸿蒙,便但见春如繁花恰自来。
书房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在这方小天地里,读书操琴,吟诗作画,焚香品茗,红袖添香,执棋对弈……书房既是文人进身仕途之门,又是他们仕途不顺时的避世修身养心之所,读书著书之地。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中国文人来说,藏书楼、书院、书房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