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一身傲骨与校方决裂,找不到工作饿死孩子:傲骨也要掺点现实【一点资讯】
1933年的冬天,朱湘乘船前往南京,一边喝酒一边读诗。此刻的朱湘,脑海中不断回放临行前的画面。
“连孩子都养不活,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才子!你这样的人,恐怕连男人都算不上!”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朱湘悲从中来,没有选择流泪,而是一头扎进了茫茫大江中。
那一年,他才29岁,这个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才子,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一、挑战清华校规,被开除
朱湘出生于湖南,十一岁便成了孤儿,自小在堂哥家中长大。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养成了孤傲自闭的性格。
在朱湘的世界里,没有亲人,没有一心为他着想的好友,只有能够给他带来赞许的文学才情。
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清华,朱湘也被列为四大才子之一,地位可见一斑。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朱湘可以风光毕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自此摆脱穷困。
可是,这样美好的未来,被他的傲骨打破了。
当时的清华,有一条被人诟病的校规——“早餐点名”。每天一到早餐时间,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集合点名,迟到便要接受处分,严重的可能会被开除。
这样的规矩,不像是大学,而像是在队伍里。
因此,许多清华才子纷纷提起反抗意见,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的反抗意见最终没有得到任何反馈。
在这种情况下,本就对条条框框反感的朱湘,更是催生反骨,故意在早餐点名中迟到或缺席,整整二十多次。
或许,他是不惧规则,又或许,他是恃才傲物,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规矩。但最后换来的结果是,三次记过处分,朱湘被清华开除了。
这一次,朱湘挑战清华校规,以失败告终。
在旁人看来,朱湘是傲气的,不愿向校规低头,可这份傲气,也就此剥夺了他的坦途。
作为一个毫无家世背景的人,朱湘的未来,难上加难。
不过,即便如此,离开清华时,他还给文学社的顾一樵寄去一封信,称:
“我的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
二、写文泄私愤,得罪文学圈
离开清华之后,朱湘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漂泊,来到上海,幸运地认识了闻一多和徐志摩。
当时的闻一多和徐志摩,已经小有名气,并且还在主持晨报副刊的一大版面的出版工作。
民国的文人,出名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出身正统学校或师从某位大师,另外一种便是靠着作品一炮而红。
出身正统这条路,朱湘已经断了,他只能选择第二条。毫无疑问,只要紧紧与闻一多、徐志摩在一起,出名是迟早得事情。
可偏偏,这条路,又被朱湘掐断了。
一次出版中,朱湘的作品被放在了角落位置,而闻一多的则放在头版,两人地位相差甚远。在朱湘心中,自己才高八斗,写出来的文字远胜闻一多,最终却被挤到角落,心中十分不平。
一气之下,朱湘大笔一挥,细纹讽刺闻一多,连带着徐志摩一起骂。
或许,朱湘的确有几分冤,但他用泼妇骂街式的行为进行发泄,非但不能起到效果,反而让他得罪了一大批文人。
当然,这一切,朱湘并不在乎。
写文泄私愤是他的选择,更是由他的性格决定,只要能维护自己的孤傲,哪怕得罪整个文学圈,他也不在乎。
不久后,朱湘出国留学,一方面感受国外文学的自由空气,另一方面也是为找工作做足铺垫。
三、与校方决裂,失了工作
两年留学,朱湘回国,被安徽大学聘任当了英语系教授,每月工资300元。
300元,在当时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吃上半年,朱湘朴素、妻子刘霓君又勤俭持家,他们的生活小康之上。
可是,这种平静幸福的生活,再一次被朱湘的孤傲打破。
安徽大学把“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朱湘认为这是对自己侮辱,校方这种体制的更改是极端不尊重自己。
于是,他愤而辞职,并且在辞职后还对校方破口大骂,讽刺“学校老师出卖智力,不过也是一种出卖。”
当时,从学校辞职的人不只他一个,但闹成这样的,只有朱湘。
他的行为,展示了自己的傲骨,也体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这样不向现实低头,空有一身傲骨的他,只能伤人伤己。
与安徽大学决裂,朱湘在大学里的名声也受到影响,没有几个地方聘用他。自此之后,朱湘开始了漫长的找工作路程。
虽然陆陆续续也曾有过几份工作,但不是人家辞退朱湘,就是朱湘撂挑子不干。
最后,体面点的文化工作朱湘几乎再也找不到,出卖劳力的工作,他又不愿意,家中经济逐渐瘫痪。
屋漏偏逢连夜雨,恰逢此时,妻子刘霓君生下第三胎,没有钱买奶粉,孩子生病也没有钱看病。短短七天,这个孩子就离开了人世。
幼儿去世,夫妻感情破裂,朱湘无比苦闷,在前往南京的船上,跳江自杀。
作为“中国的济慈”,朱湘有文才,有傲骨,是他值得敬佩之处。
但是,水满则溢,月满则盈。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度,傲骨虽好,但不向任何现实低头的傲骨,伤人也伤己。
朱湘的傲骨,毁了自己的未来,饿死了孩子,妻子也因此出家。
人生在世,不可控的事情太多,学会向现实低头才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