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挺好的,就是现在好中医太难找了! 2024-05-08 03:27:13 作者简介:地球物理学硕士,机缘巧合入岐黄之门,勤求古训,思求经旨,近以疗亲朋之疾,远以解路人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经年累月,略有心得,期有良师,指点迷津。中医是挺好的,就是现在好中医太难找了,对相信中医的人也好,或者对中医半信半疑的人也好,好中医难找似乎是一种共识。好中医到底为什么就那么难找呢?在继续这个话题之前,笔者想探讨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做为普罗大众,对“中医”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对一个事物认知需要有该事物相关信息的输入,然后对信息进行分辨梳理加工,从而形成个人的认知。从现在往前推几十年,在医学领域,西医是绝对主导,似乎西医就代表科学,而中医是不科学不严谨甚至是不靠谱的。因为中医处于绝对弱势,所以多数人没有看中医的经历,说明下:感冒了在药店被店员推荐个中成药可不叫看中医,其实感冒发烧用个中成药也需要严谨辨证才是。对于中医,绝大部分人应该没有闲情逸致去深入研究一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去深入探究一下中医的理论体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学习研究中医,而对中医的认知来自于哪些信息呢?我们试着推理一下,每个个体的认知来自于个体自身所认为有权威的机构或个人对中医的观点,以及“主流”的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有关于中医的信息流,比如大名鼎鼎的“某香医生”。这些人或者机构的观点,也就成为了每个个体对中医的认知。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不管是中医粉还是中医黑,都只是在附会某些人或机构的观点,在他们的认知逻辑里这些人或机构的观点就代表正确。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话题继续扯远一点,03年非典,广州疫情因为中医的大面积介入,很快就稳定了局面,而同期(晚1个月左右)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形势愈发严峻,最终也是在中医介入助力下扭转了局面。然而2003年的夏天,战胜非典庆功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没有邀请一名中医人士参加,独把钟院士给推上了神坛。要知道由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带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收治73例非典病人,创下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的“四零”成绩。据可考证的信息,钟院士女儿当年感染SARS,也是托付邓老来医治的。17年后的今天,新冠疫情已经在全球蔓延开来,在中国本土的防疫中,中医再次立下汗马功劳,即使现在的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中医之功依然在被有意无意的抹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获得的信息未必是全面的,甚至未必是正确的,尤其现代,舆论也已经被资本裹挟。有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代表某种势力的资本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话题扯得有点远了,现在扯回来,我们来继续好中医为什么那么难找的话题。稍微了解多一点中医的,大都知道在中医江湖里也有门派之争,但不管何门何派,都认为本学派在传承发扬经典,本家理论的源头都是来自《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医的源头,中医的根基是经典,后世所有医家的著作都是在经典基础上演化而来。经典做为中医的源头,都是晦涩难懂且高度精炼浓缩的文言文,且早期以竹简做为记录的载体,整理收藏难免出现个别错乱,以至于后世医家在某些观点出现分歧是可以理解的。(这里插入一点题外话:现代中医学院培养中医完全不注重经典,所以就不晓得培养出来的是什么医了)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先生,著有《伤寒杂病论》流传后世,仲景先生之后近两千年,医家百千万,医术造诣更上一层楼者,至今未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先生自序,取末段(附译文)来感受一下“医圣”眼中的中医:(也可直接跳到下段译文阅读)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未必尽合原意,仅做参考)自然界分布有五行之气,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境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扁鹊),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不去思考研究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以扩大加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什么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罢了,很不全面。这样想要辨别不治或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好中医难找,医圣的时代就是如此了。因悲于族人之遭遇,且庸医当道(见《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自序全文),所以张仲景勤求古训,思求经旨,从十来岁开始,一生都在持续学习,医术不断精进,最终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不管是中医粉还是中医黑,与其有时间去黑去吹,不如去看一些经典,用心感受一下中医,也感受一下医学宗师悲天悯人的情怀。至少读了这段序言,你就会知道做个把脉的样子,未必就是“中医”,也可能是仅仅做个样子而已。我们继续看中医的发展史,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中医史上,能够开宗立派的大家几有半数竟然都是为庸医所误,愤而学医,苦读经典,终成一代名医。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医学著作,因其在医学领域的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史书记载:孙思邈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经常需要请医生治疗,汤药几乎耗尽了家产,由此孙思邈立志从医。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黄元御:清朝乾隆御医,著有《四圣心源》、《伤寒悬解》等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史书记载:雍正十二年,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然后逐及《金匮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吴鞠通:清朝乾隆至道光时期名医,温病学派大家,著有《温病条辨》等医学著作。《温病条辨》自序: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译文:吴鞠通十九岁时,父亲生病一年多,开始还能自己行走自理生活起居,虽然经过聘请名医治疗,但是反而不能自理,最后不治身亡。因此他比较痛心疾首,感叹为人子而不知医,一大罪过,并且说到作为男人没有颜面立于天地之间。可见当时吴鞠通非常孝顺的孩子。后来吴鞠通买各种医书,自己苦读,精研医术。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好中医其实一直都没有好找过,也正因为好中医难找,才逼出来这些开宗立派的医门大家。当然成为大家可没那么容易,我们会发现这些医学大家多自幼多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且淡泊名利,具悲天悯人之情怀,能够大成无一不是潜心研读经典,有的有师傅引领,但更多均是依靠自身修习参悟。从小出家的和尚,不见得就比那些半路出家的修行要好。那些号称师承谁谁谁、中医世家的人,也可能只是为了增加别人对他医术的信任感罢了。孙思邈曾在《大医习业》篇里写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真人说得很清楚了,要成为大医,需要深入学习参悟哪些东西。且不论后段医德修养之要求,单单医学典籍随便一两本,当世熟谙之人恐已不多见,今世所谓国医名家大师,成色几何?或许你已有一些答案。《黄帝内经》:“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不懂得五运六气,连做医生的资格都没有,而观今之中医,几人还知晓五运六气。岂止好中医难找,拜托,真正的中医都已经不好找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基于对天地自然万物的思辨,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知识体系,要明白体悟中医则必须学习经典,因为经典是源头,是根基。抛却源头、根基,还学什么中医?依靠现代版的中医基础概论?所以现代中医教育出来的“中医”们,一大半自己都不相信中医,连中医最基本的思辨、辨证逻辑都没有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个话很有意思,讲这个话的人把自己置于了俯瞰整个中医的角度,请问讲这个话的人是否已经将中医经典尽数参悟?如果不是,怎么胆敢如此厚颜无耻!所谓的精华可能只是粗浅表象,不负责任就下定义的糟粕,也可能是没有参悟的中医精髓精要。只学点肤浅的“精华”,没有底层逻辑支撑,自然越学越不明所以,越学越多自相矛盾。结果就是教出来一大批否定中医的“中医”出来,这也算是一大奇观了。怪不得徐文兵老师要说:毁中医者“中医”也!从现在往前100年,民国的张锡纯先生当为数一数二的中医大家,张锡纯先生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现代中医网红罗大伦老师一直在各种平台讲述张锡纯先生的医案。有非常多的棘手案例,甚至患者的陈年旧病,在张锡纯先生这里,两三剂药,患者则尽剂而愈。中药不是效果都来得很慢吗?在张锡纯先生这里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很多我们以为的中医并非真正的中医,只是因为能碰到到好中医的概率实在太低了。顺便说一下,张锡纯先生是个教书匠,边教书边顺带看病,直到五十岁才随军以行医为主业。当代也还是有一些好中医,在潜心钻研经典,传承经典,只是相对于泱泱大国之众,早已是杯水车薪。更多许多扯着中医的旗子,以中医之名,行害人之实,这些都成为被资本裹挟的舆论污名中医的良好素材,就如前段时间的双黄连闹剧。“病之当服, 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 病人不当服, 人参、黄芪、鹿茸、枸杞, 都是砒霜”,语出清末医学大家郑钦安。清初名医叶天士临终前警戒他的子女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所以好中医难找,大致可以明白了一些吧。 赞 (0) 相关推荐 最厉害的中医鼻祖,不是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而是这位宝鸡人 说起中医,历史上有名的比如东汉的张仲景.华佗,以及唐代的孙思邈,都是一代中医大师.但是,说到中医鼻祖这个名头,还得追溯到一位宝鸡岐山人--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太医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大家多 ... UC头条:挺而不坚很愁人? 中医巧用“土方法”, 戒掉传统手艺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家庭中医,小药. 最近,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的诊室出来来了很多男同胞,前来咨询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肾虚! 春天,本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季节,可对于很多男性并非如此,他们内心痛 ... 带下病能从肝论治?听着挺蹊跷啊!但清代中医学家傅青主:是真的 导读:北大医学女博士美丽说原创美文第197期 #健康2021#今天是农历辛丑年大年初一,是一年一度举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再次我祝福祖国和您春节快乐,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牛气冲天! #谣零零计划#昨 ... 这家中医馆是如何打造一个爆款中医连锁?背后有哪些共享经济秘诀? 中医名医杨承祥去年从广州某三甲医院退休后,并没有在家休息,而是把看病的地点挪到了固生堂中医馆.她表示,相比在三甲医院,这里让她觉得更舒适.受尊重,看病没以前累,收入还比以前翻了倍. 除了把退休老中医请 ...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辨寒热,如果你把寒热搞懂了,那么中医就学会了一半.为什么呢?寒热在中医里面讲就是阴阳,那么阴阳是什么?<黄帝内经>记载:"万物之纲 ... 中医不传之秘——来自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大量临床报道 导言: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甚至还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存在差异,用药剂量也会不同.所以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中医何慢之有? ... 【中医把脉】教你如何摸脉象 | 中医学习笔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 ... 中医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本病中医称之为... 中医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本病中医称之为为"五淋"中的"石淋",多为下焦湿热酿成,间有肾阳不足或肾阴不足而致者,也有因气滞血瘀,气道不行,血脉瘀阻而成者,审其因 ... 中医让他们重新站起来了!中医正在造福这个非洲国家的人们 这两天看到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医诊疗造福纳米比亚人. 文中列举了一个病例,一位66岁的纳米比亚老人在2020年初得了中风,在当地接受了各种不同的治疗,吃了很多药,但都没什么效果,无法进行正常的基本活动 ... 中医的神奇疗效使我从不相信中医,到痴迷中医(西医高材生自述) 好友问我:"你这个六十年代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怎么改学了中医,而且如此痴迷呢?" 是中医的神奇疗效使我走上了学习中医之路.此中我经历了从不相信中医到学习中医,再到痴迷中医.立志做铁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