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卫,日常带着刀紧跟着皇帝,不担心他们有刺杀念头吗?
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极为重视皇帝的个人安全问题,尤其是清朝就更是如此。
可以说,清代皇帝的饮食起居中的安全防控,已经基本做到了当时生产力的极限,就连挑选妃嫔侍寝,都有着一套繁琐和复杂的流程,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无聊和乏味至极。
作为“怕死”的皇帝们的最后一道防线,身边却时刻跟着一群武艺高强、手持利刃的御前带刀侍卫。可如果有侍卫心声邪念,皇帝们根本难以躲开这种刺杀,难道皇帝们就不怕么?
答案是,还真不怕!
因为无论是从待遇还是利益考虑,御前侍卫们都没有理由去谋害皇帝。反之,对于皇帝来说,如果就连自己身边的御前侍卫都要刺杀自己,那么只能说明他本人做的实在是太失败了。
首先来说,御前侍卫的选拔极为严苛。御前侍卫皆出身八旗,除了极少数的个例外,御前侍卫一职必须是满族八旗中上三旗子弟担任。
所谓“上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这三旗在八旗中地位最高,待遇也最为优渥。也就是说,非但汉人不可能成为御前侍卫,同时就连满族内与皇室疏远的普通旗民,也没有机会成为后选择。
更重要的是,与下五旗大小旗主林立、各势力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不同,上三旗从任何意义上讲都是皇帝本人的私产。
他对于这些旗人来说,既是皇帝,同时也是旗主。因此,从这三旗选拔带刀侍卫,可以有效防止其他心怀异志的叛乱者浑水摸鱼。在这种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真正有可能成为御前侍卫的基本上都是宗室、勋贵和大臣之子。
这些人别的不说,但至少都是拖家带口之人,如果这些侍卫参与进谋反或者行刺皇帝的事件当中,那么株连九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想想看,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舍得一身剐,去拉皇帝下马呢?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对于侍卫本人来说,他们其实也没有任何理由和动机去行刺皇帝。
虽然在许多清廷宫斗剧中,御前侍卫都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小透明,但实际上所谓的御前侍卫可并不多见。按照品级来论,御前侍卫共分一等、二等、三等、蓝翎四个等级,分别对应清廷正三品到正六品不同阶位的官职等级。
可以说,即使是相对较多的蓝翎侍卫,放在地方上也已经是营千总等级的武官了。而且,由于“天子亲兵”的特殊身份,无论等级,御前侍卫回乡时,地方上的县令都需要主动跪拜叩见。
这些御前侍卫虽然称之为“卫”,但根本不是电视剧中用来当背景墙的小兵,而是实打实的高级军官。蓝翎侍卫尚且如此,其余更高阶的御前侍卫,待遇就更让人羡慕了。
而且,不要觉得到了一等侍卫就到头了,在它之上,还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佚大臣等三种官职,像和珅、鳌拜、索额图这些清廷高官,都曾经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这一官职。
可以说,御前侍卫由于接近皇帝本人,不仅官职高而且更容易得到升迁。而且除了官职品阶上的慷慨外,清朝对于御前侍卫的种种赏赐,也是毫不吝惜。
除了日常给于俸禄之外,皇帝出巡和去木兰围场狩猎时,清廷还会根据等级的不同给于不同额度的封赏。试想一下,待遇如此优渥,御前侍卫们有什么理由去对皇帝反戈一击。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御前侍卫这一官职,并不是清廷的独创。比如蒙古的怯薛军、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侍从,乃至托勒密埃及的法老侍卫,都有着类似的特点。
尤其是蒙古的却薛军,几乎是一支完全由贵族子弟组成的军队,他们在平日里为大汗亲兵,而在战局不明朗时,也可以披坚执锐,为王前驱。
同样是在贵族或勋贵子弟中选拔武艺高强的青年,担任统治者的贴身侍卫,同样是给于优厚待遇当作笼络,这些相似之处也说明,统治者之所以重视招揽贵族侍卫,可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承担着护卫之职。
除此以外,他们在与皇帝本人的日常接触中,也会与皇帝建立更加深厚的情感基础,如此一来,当他们身居高位之后,也会成为皇帝本人的天然盟友。
而另一方面,依靠日常的交谈和联系,皇帝也会对这些贵族和大臣的子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于他们的才能也有了更明确的认知,这也能帮助他们在任命他们时有的放矢。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西汉的“郎官制度”,这些郎官明面上是皇帝的侍卫,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它更像是皇帝的官员选拔制度。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田蚡、大将军卫青,都有过郎官的任职经历。
靠近皇帝的,总是比较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也能够得到优先的提拔,这可能才是这种类似的制度,在历史上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