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读写转换障碍解决——字、词、句的生活化结连实践
案例:由于词汇量的匮乏,摘抄好词好句成为一项学习上的速效救心丸甚至一味上等补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习的窘境。
如何积累好词好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指向:
1、强迫记忆型:只重在积累,积累的字词句往往能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大脑认知有一定的作用,如果不能运用在必要的学习过程中,其实等于无意义的积累。为学习任务而积累的非运用型积累,不能说明积累的意义作用,是被动型学习典型。而积累的强迫性记忆,依旧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谈话聊天的口语能力,虽然不能说这个记忆有着明显的作用特质,但是间接性影响和干扰人的一生思维方式。
2、强迫思考型:有些孩子的积累过程中,具备思考的特质。如在阅读一本书,积累的好词、好句,是在于理解了作者的表达为基础的,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在好坏程度上并没有绝对的定义,就像作文的批改上没有老师会打一个对号或者错号上去,词句、句子、文章没有对错之分,也无好坏之分。前些日子让学生学习安全教育平台一等奖的习作,并无好词佳句在内,恰恰某些词句、句子更加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别人看清、看明白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无论运用了什么样的词语、句子都是好的。
无论是记忆还是思考,都会产生学习的内化,内化之后化为外化的动力。就像大自然的大树、小草;动物等等,都是有着能量转化的过程。在于植物,可能根系问题,土壤问题,茎叶传输障碍,造成原因。动物可能消化系统问题,或者机体障碍问题,造成不能形成能够的转换,造成生长不良、生病、死亡等等问题。回归到学习,那么阅读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如何转换为习作表达的内部动力,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应该有两种障碍问题需要突破:
1、读写转换障碍的行为习惯:祛除遗传因素,学习能力的主要归因首先在于学习的行为习惯。所有班级里不存在学习问题的孩子,都因家庭或者生活而具备解决障碍的行为习惯,如早晨到学校,一部分孩子忙着补昨天的家庭作业,一部分忙着聊天,一部分孩子做好自己的学习准备开始背诵记忆。如果不是老师的出现而干预,这种行为习惯的区别就是学习障碍出现的萌芽。因此,首先在行为习惯上纠正和干预,能够让学习障碍的顺利解决获得首要保障。
2、读写转换障碍的思维习惯:事实上,很多孩子和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学习是老师的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思维习惯造成了被动学习的传统。学习如果是武侠小说里的武功,首先自然是是学和练,学会的武功一般都不如自己创造的武功高(列举略)。且不说对学习的错误思维认知,单单是“这个东西老师没教过,我不知道;老师没说要做什么,我什么也不做;老师没教……”这种思维定式,造成学习的主动成分缺失,是学生学习生长障碍的最大肉瘤,且是存在于不可见的内部产出的转换障碍。
如果说,教师(小学语文)职业和管理植物的农民、管理健康的医生、管理汽车故障的维修工等等职业属性上相对比,只会一味施肥,只会修建,只会种植的都不能保障农作物的高产,而医生对于病灶的解决是完成人的维修重点。而教师的教学,其对象是孩子,孩子的问题指向学习,就是阅读吸收到习作表达之间的转换形成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性的障碍解决实践,可以有效地完成学习的增长。
思维导图读写笔记在“字词句”的生活化结连障碍解决实践:
一、字词的转换障碍问题
1、小学阶段积累不同格式的词语。
小学生字词的积累,很大一部分是各种格式的词语积累。如AABB、AABC、ABAC……等等格式,而积累并不是最大难题。网络资源的不断便捷,使得学生获取这些字词的资源方式更加容易,而其中的障碍变得更加明显。
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考题中,学生照样子写出这样的词语是十分容易的。单独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学生多数能够必对。而不见其在习作过程中,运用或者创造性运用这些简单的词汇去丰富自己的表达,这是一种常见的读写转换障碍实例。积累了,并没有运用,或者说,积累了,并没有创造性运用
如: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转换示例例: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的心情也是干干净净的。
用积累的词语去表达事情,用积累的词语去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受,这是读写转换障碍突破的关键。
课标的习作目标中明确指出:
第一学段(1~2年级)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第二学段(3~4年级)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三学段(5~6年级)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第四学段(7~9年级)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以上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综合课标目标,要达到第四学段表达力求有创意的阶段,必须在我们的小学一、二、三学段中,学会字词的创意运用,这是读写转换障碍的关键点。第一学段要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那么这个转换就是如何运用;第二学段中的新鲜感词语运用,这个转换障碍点就在于从积累到运用的方法(也是语文课标精神,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刚才的例子中,我们提到教室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心情为何是干干净净的?这种语感的建立,需要读写转换障碍的突破指向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以至于如果到了第三学段,积累的习作素材还不能够有创意的运用,那么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有可能会粉骨碎身。
2、字词转换障碍解决途径
如ABB格式积累了:黄黄的,蓝蓝的
而读写转换的实际例子,就在作家夏辇生的笔下。在2018年上海的一次作家作品对话当中,夏辇生赞扬了上课老师布置的教室(课桌椅蓝色布盖着,地板是黄色的)。统编教材一下册的项链,大家非常熟悉,而进行这些积累字词的运用障碍,就是我们所需要向作家学习的表达思维。这些ABB格式的词语,进行了思维的排版,其表现出的结果是美美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的文字,是低年级年龄特点的表达形式,大家可以读一读:
11《项链》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其中就有ABB、ABAC、ABAB格式的词语,结合儿童心理特征,运用这些有节奏的词语,能够增加表达的效果,而单单的积累,并不能实现这种表达的欢喜。
单一的低年级从课文阅读,到读写转换的过程中,思维障碍在于孩子们仅仅是背诵记忆,还是根据实际生活结合运用,我想夏老师激动地用手指着黄色的地板, 蓝色的桌布,大声地念着课文时,她的心中定是万分激动孩子们能具备这样的读写转换的思维能力,会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它们。
二、句子的转换障碍解决
(略)
三、思维的形成与转换
(略)
下次推送
因此,思维导图读写笔记的积累,明确了积累的意义,指向能力的形成。积累词句文,要能借助思维导图分析作家的表达,并借助思维导图引向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阅读+生活经验的读写转换,突破只有机械记忆的单一效果,明确字词的运用要创意地表达生活的见闻。毕竟在很多有名的大作家文章里,其实并没有优美的好词好句,用最简单的词汇创意的表达,是思维导图笔记指向运用语言文字思维习惯形成的终极目标。
学在嵊州,教研第一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天早晨醒来,不用睁开眼睛,鼻子闻的是母亲熬的玉米粥香,耳朵听的便是母亲拿着条帚打着我柔软屁股的动听声音了。
只是嵊州的草根小语人,未曾有过何种轰轰烈烈,但坚定而简单地研究小语,不是最好,只是期待更好。
思维导图是一支笔,让孩子看见语言文字蕴藏着的表达,激发潜藏在思维深处的情感,是“学”的思维实践与自我实现;也是我自身对“教”的生本化思考、对小语人的一份责任。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