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13治法】【术后发热/术后感染发热】3

【发热 13治法】

普通感冒发热

感冒发热,证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皆因风寒乘虚侵袭人体,寒盛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治疗感冒发热时,着重于散寒透热以恢复机体功能。组方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方用辛透化湿汤。

处方: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间隔4小时服一次,不愈再煎第二剂,仍间隔4小时服一次。

功用:辛透散寒,化湿解表,扶正祛邪。

加减运用: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牛蒡子;咳嗽气喘者,加炙麻黄、苦杏仁;体虚感冒,或感冒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加黄芪、炒白术、防风;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寒热往来发热

寒热往来发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中医称之为少阳证,认为这是少阳病正邪相争所出现的典型热型,可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其病机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而致。治宜和解表里,补中扶正。方用和解少阳汤。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和解少阳。

加减运用:属疟疾者,加常山、草果;正气不虚者,去人参以防闭门留寇;口干咽燥者,加天花粉、知母;伴见全身关节酸痛者,加桂枝、白芍;伴见咳嗽喘急者,加炙麻黄、杏仁;伴干咳少痰者,加芦根;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发热汗出

发热出汗,见于体虚易发生反复感冒之人,发热且出汗较多,或服用西药解痛退热药后出汗较多、动辄复感。中医称之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病因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汗液外泄。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方用调和营卫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伴咳喘者,加炙麻黄、杏仁。

高热大渴

高热大渴,多见于各种温热病中,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时出现,伴见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脉洪大有力,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热盛。病因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迫津外泄。治宜甘寒滋润,清热生津。方用仲景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4次服。

功用:滋阴降火,清热固表。

加减运用:伴见恶寒者,加柴胡、黄芩;神昏谵语、四肢抽动者,加羚羊角粉;伴见皮肤有出血斑者,加黄连;体虚者,加人参;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加半夏、藿香、滑石。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多因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水不制火,表现为午后或夜间身热,或骨蒸潮热,或伴手足心热。本病阴虚为本,虚火为标。治宜滋阴生津,退热除蒸。方用滋阴清热汤。

处方: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滋阴清热。

加减运用:便秘甚者,加大黄;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伴有盗汗者,去青蒿,加煅牡蛎、浮小麦。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是指血液不足,脏腑功能失其濡养,机体功能失调,阴不敛阳,阳气外浮而发热,一般热像不高,伴见烦躁,口渴喜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治宜补气养血以清热。方用益气养血清热汤。

处方: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人参10克,酸枣仁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养血,养阴除热。

加减运用:伴见便秘者,加肉苁蓉、黑芝麻;月经淋漓不停者,加阿胶珠、生地炭、三七粉。

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病因为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气化功能失调。发热但热势不扬,可伴见自汗,易疲劳,易患感冒。治宜益气固表,和营除热。方用益气固表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防风15克,人参10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加减运用:自汗多者,加煅牡蛎、浮小麦;大便干结者,炒白术易生白术,加淮山药、火麻仁;伴有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

阳虚发热

阳虚发热,指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毒,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阳受损而导致的发热,表现为全身阵阵微恶风寒,喜热怕冷,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嗜卧不爱动。病因为体虚受寒,寒郁于内,格阳于外,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温阳清热汤。

处方: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参10克,紫苏叶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加减运用:伴见胸闷憋气者,加栝楼、薤白;大便溏稀者,加炮姜、炒白术;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湿郁发热

湿郁发热,表现为发热缠绵数日,午后更甚,汗出黏着,周身潮湿,身重头困,腹胀纳差,便溏,苔腻。病因为湿热内蕴,三焦气化失利,水湿内遏,其热不扬。治宜芳香化浊,调畅气机。方用清暑芳化汤。

处方: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芳香化浊,清退郁热。

加减运用:呕恶者,加竹茹、陈皮;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稀、排便不畅者,加炒白扁豆、槟榔;大便溏稀、次数较多者,加炮姜;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

痰湿发热

痰湿发热,多见于肥胖之人。病因为痰湿交结,气机郁遏,营卫失调而发热。症见恶寒发热,或夜热晨退,伴见面色暗红,脘腹痞满,口中黏腻,恶心纳差,便溏不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清热。方用化痰祛湿汤。

处方: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30克,苏梗15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健脾和胃,化痰祛湿。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黏滞不畅者,加槟榔;睡眠不宁者,加菖蒲、郁金;呕吐者,加代赭石、旋复花;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薏苡仁;胸闷憋气者,加桂枝、薤白。

气郁发热

气郁发热,表现为时觉身热心烦,往来寒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伴见口苦咽干,善太息。病因为肝气郁结,气滞日久,内蕴化热。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用疏肝解郁汤。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槟榔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加减运用:口黏、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心烦意乱、情绪焦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口干舌燥者,加芦根、麦冬;睡眠不宁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

血瘀发热

血瘀发热,多见于有外伤史或手术史的病人,西医称之为吸收热。表现为午后或晚间全身潮热,微汗出,体温多在37℃~38℃之间。病因为瘀血阻滞,气血壅遏,阳气不得抒发,以致发热,可伴见身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舌质青紫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方用活血化瘀清热汤。

处方:当归20克,川芎20克,桃仁15克,青蒿30克,柴胡20克,黄芩15克,乌药15克,丹参15克,红花15克,甘草15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调和阴阳。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潮热甚者,去柴胡、黄芩,加地骨皮、白薇;气虚无力者,加黄芪、人参。

食积发热

食积发热,多见于小儿或体弱之人,病因为脾虚胃弱,健运功能失调,食积遏内,郁而化热,热与积滞相合,产生内热,内热不能及时排除,势必外发而成食积发热。主要表现为午后潮热,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纳呆食少。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方用消食化积汤。

处方:茯苓15克,焦白术15克,党参15克,炒鸡内金15克,槟榔20克,木香12克,焦三仙各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健脾消食,化积除热。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稀、次数偏多者,加炮姜;口内黏腻、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藿香;有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

【术后发热/术后感染发热】

术后发热证治

一、庚申年5月,诊一男性住院患者,

所罹肺痈之疾,行肺切除3叶。

术后8个月余,终有发热。复患感冒,热加重,体温在38.5~39℃之间,治疗皆以抗生素静脉点滴、口服消炎解表之剂,已治1个月余,仍高热不减。

  • 五心烦热,烦躁不安,

  • 夜热加重,咯痰有味,

  • 面红舌赤,

  • 脉寸尺细数、关弦滑。

证属:蕴热内结,毒邪未尽,复感外邪之阴虚发热兼外感。

治以:益阴制阳、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驱邪法。
    
药用:

  • 生地黄、玄参、金银花、连翘、

  • 芦根、桔梗、麦冬、焦栀子、

  • 蒲公英、生甘草。两剂患者热退,5剂起床行动。

二、癸亥年9月,又诊一住院患者,

系中年妇女,所罹之疾,膀胱肿瘤术后引流6个月之久,发热已两月余,体温持续在38℃左右,有时高达39℃,

静脉点滴诸抗生素,口服多种消炎解热剂热难退。

  • 日久消瘦,

  • 心烦,少腹按痛,

  • 小便黄浊,面红、

  • 舌赤、苔黄腻,脉弦细数。

证属:

  • 阴虚蕴热,邪移下焦,

  • 残毒未尽之阴虚发热病。

治以

  • 益阴制阳、清热解毒、利尿驱邪法。

药用:

  • 生地黄、玄参、金银花、连翘、

  • 篇蓄、石韦、滑石、白茅根、

  • 蒲公英、生甘草。5剂患者热退,10剂起床行动。

此两案皆为:

  • 蕴热内结,气阴大伤,

  • 术后重伤阴津血液,以致阴亏阳旺,而形成阴虚发热病。

注:治阴虚发热,虽有外感,治疗忌过汗。因阴亏阳必旺,治必滋阴以制阳为主,阴平阳秘,邪自除,热自止。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和解少阳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 甘草炙,三两(9g) 半夏洗,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儿抽搐

        患儿入院后情绪低落,不能言语,如鲠在喉,悲伤善哭,终日躺床上,亲朋好友探望时四肢抽搐更加频繁,腹痛明显,呈阵发性隐痛,食欲差,刚刚入院几天甚至不进食.舌红,苔黄后,脉(....辨不清哈),大便 ...

  • 患者术后 2 天总发热,这 9 个原因你想到了吗?

    手术后患者出现发热是外科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的常见问题.发热是外科医生用来识别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线索,其中发热出现的时间极大地影响着对发热的评估. 本文就术后早期发热进一步探讨,让各位战友读完此篇,面对术 ...

  • 产后感染发热

    本病临床以急性子宫内膜炎最为常见,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宫旁组织炎.盆腔腹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败血症.中毒性休克而威胁生命,因此它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一,感染邪毒型 ...

  • 外伤感染发热——小柴胡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听风赏月 遇到外伤感染的病人,平时都喜欢用西药治疗,效果也很好,用中药的机会不多,我记得去年遇到一个外伤感染发高烧的病人,最后就是用中药治好的. 这是一个女孩,15岁,她来看的时候都高烧五天了.他妈妈 ...

  • 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药,不仅仅治疗感染发热,临床可治多种疾病

    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药,不仅仅治疗感染发热,临床可治多种疾病

  • 瘀血发热的治法

    第257条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这是误诊误治出现的阳明病的类似证,六七日不大便不是因为阳明燥屎内结 ...

  • 史锁芳教授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经验

    史锁芳教授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经验 被引量:4 42 作者 王聪 史锁芳 <吉林中医药> 201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冬 ...

  • 中医怎样治疗泌尿系感染发热

    祖国医学将泌尿系感染归属于"淋证"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邪蕴下焦,膀胱气化失常所致.急性期多见实热证,慢性期则常见正虚邪恋之证.其发热有膀胱湿热.肝胆湿热.阴 ...

  • 【治发热 13法】

    普通感冒发热 感冒发热,证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皆因风寒乘虚侵袭人体,寒盛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 ...

  • 产后感染发热...急性盆腔炎..红败三黄解毒汤...徐志华

    29.红败三黄解毒汤 红藤.败酱草各15克,黄连5克,黄芩.黄柏.连翘.银花.紫花地丁.赤芍.丹皮各10克,薏苡仁2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 清热解毒,利湿化痰. 主治产后感受邪毒之发热. 红败三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