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解表剂

1.麻黄汤的证治要点是
A.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B. 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
C. 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燥,身疼痛,脉浮紧
D.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E.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2.对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应首选何方治疗
A. 金沸草散
B. 止嗽散
C. 华盖散
D. 三拗汤
E. 射干麻黄汤

3.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用的方剂是
A. 败毒散
B. 小青龙汤
C. 九味羌活汤
D. 新加香薷饮
E. 羌活胜湿汤

4.“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下列何方的证治要点

A. 大青龙汤
B. 射干麻黄汤
C. 苏子降气汤
D. 小青龙汤
E. 定喘汤

5.证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喘,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治当首选
A. 麻黄附子细辛汤

B. 柴葛解肌汤
C. 败毒散
D. 参苏饮
E. 再造散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止嗽散是一副中药,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九味羌活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4.【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5.【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败毒散主治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用于伤寒温病,憎寒壮热,项强头痛,四肢酸痛,噤口痢疾,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败毒散是一剂扶正解表剂,由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等药组成。主治气虚外感证。证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 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应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解表剂。如表证属风寒者,当用辛温解表剂;表证属风热者,当用辛凉解表剂;若兼见气、血、阴、阳等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使用,以扶正祛邪。
(2)解表剂多以辛散轻扬药物为主组方,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3)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微汗出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而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饮食方面,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5)表里同病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人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等,则不宜维续使用解表剂。
细目二 辛温解表
 
一、风寒表证
1.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
发汗解表,宜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郁滞,肺气失宣所致。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故方中以苦辛性温之麻黄为君,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郁闭之肺气。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配伍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桂枝既能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能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麻黄、桂枝两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止咳喘。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炙甘草调和药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缓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至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全方配伍特点:
麻黄、桂枝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黄、杏仁并用,宜中有降,宜肺平喘之效较著。
运用:
(1)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宜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者,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 “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2.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
本方证是因表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和所致。治当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祛邪扶正兼顾为宜。故方中以辛甘温之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祛在表之风邪。以酸收之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1:1),寓意有三:为针对营卫失调病机,体现营卫同治,祛邪扶正,邪正兼顾之意;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相助则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相助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桂枝与芍药配伍是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可调和营职调和阴阳的基本结构。佐以辛温之生要,既得桂枝辛收表邪,又兼和胃止呕;甘平之大学,既能益气补中,又可滋脾生津。生姜、大枣相配,也是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药后配合“啜热稀粥”,是借水谷之气以充养胃气,资生汗源,不但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全方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祛邪扶正,阴阳并调。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3.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闷,或干呕,或爽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仅治里饮则表邪难解,若不化饮而专解表邪则水饮不除,此时的最佳治法应是解表与化饮配合,表里双解。故方中以麻黄、桂枝配伍,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面平喘咳,桂枝又能化气行水以利于里伙之化。以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以解表祛邪。患者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更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做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此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伍,散收并用,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更佐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炙甘草是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以上八药相配,共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散收并用,以辛温发表、温化水饮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表寒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者,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宜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3)使用注意:
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4.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配伍意义:
本方病证是因外感寒邪郁闭肌腠,卫阳郁滞不得宣泄,郁而生热所致。治疗当辛温发汗以解表实,兼以清泄郁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倍用麻黄、炙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方中以麻黄为君药,因其用量是麻黄汤的倍,所以辛温发汗解表,开卫表郁闭之力甚,为发汗峻剂,同时兼有宜肺平喘之功。桂枝为臣,助麻黄发汗解表, 温通经脉。石膏亦为臣,其性虽辛寒,但用量较小,既可助麻黄解肌开阳郁,又可清阳郁之烦躁。麻黄与石膏相配,用量上,重麻黄而轻石膏,辛温发汗解表为主,清泄郁热为辅。佐以杏仁肃降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肺气以助助解表。佐以生姜,助麻、桂解表寒。炙甘草、大枣为使药,炙甘草用量较麻黄汤为重,二者相配,一是和中气以滋汗源,二是缓解麻、桂峻烈之性,三是调和麻、杏宣降之性,四是调和麻、石寒温之性。诸药合用,辛温解表散寒为主,清宣郁热为辅。
5.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
羌活一两半、防风一两半、苍术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一两、香白芷一两、生地黄一两、黄芩一两、甘草一两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故方中以辛苦性温、治疗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羌活为君,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臣以防风、苍术,其中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佐以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再佐以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风辛温燥烈之品伤津。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表寒较重者,服本方之后,还需配合啜热粥,目的是资助胃气以限汗,加强发汗祛邪之功。表证较轻者,微发汗即可,故药后不必啜热粥。
6.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
枯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
功用:
宜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配伍意义:
本方证为外感风邪表证,经服解表宜肺药后,外邪已十去八九,但肺气仍失宣降咳嗽不止。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故方中以紫菀、百部二药为君,味甘苦而湿,入肺经,止咳化痰。桔梗为臣,苦辛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亦为臣药,辛甘性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佐以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全方药量轻微,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共奏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效。
编辑:六月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