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曹兆才:我看明光四十年
我看明光四十年
文/曹兆才
一曲明光缘,唱响人生路。一杯老明光,凝结知青情。四十九年前,(1969年)时代的列车载重着一批稚嫩又激情的上海知青,呼啸奔腾、一路向北,下放到了明光。殊不知在历史的背景下,已给他们定制了人生艰辛的历程。
星月相伴、异乡随俗。我在明光工作学习了30年,99年才全家返城回沪定居。转眼间,在上海又生活了十九年。难以割舍的家乡明光情;难以忘怀的亲朋好友,经常在睡梦中想起未眠,伤感不已。
每一次回明光探亲访友,明光的城市规划建设、繁华时尚的商业圈、自然生态的绿地公园、旧城区改造、新区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转向了。家乡每一次新的变迁,都让上海知青欣喜分享、津津乐道。
近年来明光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人力,在全明光基层区域,关注重视社区街道的惠民工程。从二中路到明旧路口,铺建水泥路,而后在条条四通八达的狭窄巷道,铺设水泥路或青石板路。改造地下排污水管道。每户家门口,摆放垃圾筒,定时定点定人,负责打扫清理。每一路段按装瑩光灯照明。以往每逢下雨雪,巷道里污水横流、泥泞积水、垃圾乱扔、卫生堪脏。晚上更是漆黑一片。政府各级部门从关心民生基层的小事做起,让老百姓起居生活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变,并且安全防范措施到位,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政府的温暖和至爱。我曾在二中路商品房居住过10年。
明光铁路新村,(三排楼)附近的公共厕所,正好位置在地方街道与铁路部门管辖的交接处。我所见到的是:已有20多年砖墙脱落、破旧危房的公共厕所,周围垃圾成堆难闻,无人清扫管理的情景。现在是旧貌换新颜,推倒重建、白墙绿瓦、瓷砖铺地、整洁卫生。生活垃圾有了专门安置地点,有专职人员清理负责。细微之处见真情,落实管理一步到位。
明光市政府在为基层治理改善惠民工程,更重视创建提升明光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弘扬明光地区民间草根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宣传,主导了正能量的文化氛围。
张公孚老先生是我省著名篆刻家。由张志江主编的《老蚕艺文精粹》书籍,在张老诞辰100周年之际,于今年7月13日在明光隆重举行了纪念座谈会和书籍首发仪式。明光市政府有关领导专程出席。新闻媒体作了详细的报道。
张公孚老先生一生简朴淡然、默默耕耘,篆刻艺术及大量书画楹联等遗稿,意境内涵丰富,文字功底扎实。不为名利、诲人不倦、潜心钻研的风尚品质,与当下浮躁、功利、喧嚣的环境格格不入,令人反省和沉思。
曾经下放明光的上海知青,现在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的生活阅历坎坷磨难,体弱多病。但是他们勿忘明光一方水土的哺育之恩;他们思恋乡村生活过的田间;他们更期盼家乡明光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而为之高兴。
明光改革开放四十年,正在召唤着上海知青结伴成行,回家看看。参访市容绿化建设,赞叹不已;走访曾经下放过的生产队,探望尚还健在的乡亲,悲喜交加哽咽泣泪。还听取了乡亲们谈到明光新农村的丰硕成果。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是村村通公路。享受国家的各项免税惠农政策的福利。现在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楼房越盖越高了;医保治疗越来越安心了;政府和老百姓越来越贴近了。
昨天下午又有一批,曾经下放在鲁山公社包集公社的上海知青来到明光。其中有一位女知青,81年去美国定居后,听说家乡明光的变化,相隔了37年,第一次回到明光。要亲眼目睹明光四十年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明光。
上海知青对明光的深厚情结,也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荣幸地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给读者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