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发三道《求贤令》,为何要唯才是举?看完才知道什么是聪明人

目前,人们对曹操公认的是: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在东汉末期烽烟四起的年代,他南征北讨,统一北方,与他重视阵才,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正如其所言:“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母尝不得圣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曹操选才任贤的观点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在周围的平常人中选才,成近取才。他说“及其得贤也,首不出间巷,岂幸相遇我?上之人求取之耳。”

因此,曹操以迫切的心情,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发布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他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与他一起“共治天下“。《求贤令》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谩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在乡间组织义军讨伐董卓时,尽散家财,招兵买马,在卫弘帮助下,先后得到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均为勇将,是曹操起家的骨干。

有这支队伍后,曹操发表檄文,号召天下豪杰“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挽救黎民”。曹操矫诏一下,天下纷纷响应,短时间内并集袁术、孙坚、韩馥、公孙瓒、马腾、袁绍等十八路大军,共商讨董大计,在曹操的推荐下,袁绍当上盟主。

当袁绍指挥盟军首次攻讨董卓时,孙坚差点被华雄活捉,多名大将被华雄斩首,在危急关头,关羽自告奋勇去战华雄。此时袁绍却以貌取人,瞧不起当弓箭手的关羽,袁术更是大声喝斥关羽。此时曹操却制止二袁的无礼行为,让关羽有一个显示才华的机会。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发布第二道“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此令如下: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当刘备采用徐庶建言袭取樊城后,曹仁、李典落荒而逃,曹操听程昱说是徐庶为刘备出计后,感慨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当曹操得知徐庶是个孝子,且家有老母,就暗中模仿徐母笔迹,以徐母之名写信把徐庶骗来,可见曹操爱才不择手段。

曹操出兵攻打陈地及汝、颖二州时,一次典韦与许褚大战半日,未分胜负,曹操亲往观战,见壮士英勇,武艺超群,认为是个难得的人才,“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便分付典韦诈败,第二天用陷坑将许褚活捉,操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命坐,问其乡贯姓名。”于是,许褚就将家族数百人降曹,成闻名的“虎侯”,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

建安十八年(217年),曹操又发布了第三道“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此令-如下: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当曹操攻取白门楼时,活捉了吕布、陈宫、张辽。张辽听见吕布向刘备求情贪生怕死时,叫道:“吕布匹夫,死则死而,何惧之有!”而当曹操笑着与其问话时,张辽却破口大骂其为国贼,并很后悔濮阳的大火没能将曹操烧死。

曹操受辱后拔剑在手,张辽却引颈待杀。刘备、关羽连忙求情,曹操掷剑笑道:“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下自己衣服,给张辽披上,还让座,张辽感激其意遂降,被曹操拜为中郎将,封关内侯。

在曹营的关羽,却急于寻找投奔刘备时,曹操不仅任关羽自由走脱,还派张辽到各个关隘传达曹操口谕,对关羽一律放行。由于曹操的胸怀,才使得关羽得以“过五关斩六将”。

当曹操袭取冀州时,活捉陈琳,陈琳当年替袁绍写下讨伐曹操之檄书,将曹操祖宗三代都骂个遍,因此很多人都劝曹杀了他,但曹操见他是位人才没有杀他还授以官职。“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后来陈琳成为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之一。

实际上,在曹操眼中,人才到处有,主要是要摒弃门阀、地域观念,唯才任贤。正因曹操有这种选才观,才能“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

如今,很多地方为了引进外地人才,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这本是明智之举。但是,也不应因此而忽视起用本地人才,认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头”,加上对本地人才缺乏科学的了解,因此难以做到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应该从实际出发,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