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4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
文物年代:唐
出土信息:明天启年间西安出土
馆藏地点:西安碑林博物馆
在西安碑林的第二展室中,立着一通高 279厘米、宽99厘米的巨大石碑,这通碑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这通碑可以说是碑林中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石碑,每年都有无以计数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碑上刻有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字,它记载着唐代前中期来自叙利亚的聂斯托利教派(亦称景教)传教士在华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史实,与目前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罗塞塔碑、巴黎卢浮宫的摩押碑和墨西哥城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的阿兹特克授时碑并称“世界四大名碑”。
这通碑中巨无霸现在十分知名,但鲜为人知的是,它在历史上曾经度过了一千多年默默无闻甚至艰难曲折的岁月,直到1907年丹麦探险家何乐模来到西安企图把景教碑运往西方,并仿刻它之后,景教碑才声名鹊起,享誉世界。
清末旧照
碑文拓片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述景教(基督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现在被认为是基督教传教史上最为重要的石质文献之一。它刻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碑文记述了景教于唐朝贞观九年(635年)由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传入西安,由唐太宗派高级官员携仪仗队去郊外“宾迎入内”,给予礼遇和支持,让阿罗本在宫殿中译经,在内廷中布道,并下诏准许他在京畿建造大秦寺。
景教先后受到过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诸皇帝的青睐、支持,在唐代前中期的传播已蔚为兴盛,按照景教碑不无夸张的说法,已有“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之称,它是景教在大唐疆域内200多年日渐兴旺的记录者。但在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诏灭佛,祸及景教,大量景教僧侣被迫还俗或被驱逐出境。遭此打击之后,景教一蹶不振,并渐渐销声匿迹。大概也正是在此期间,景教徒为了保存景教旧物,以图东山再起,遂将景教碑埋入地下。这一埋就过去了700余年的时间,之后景教碑几乎彻底被人们遗忘了。
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出土,当时许多西方传教士得知后,争相传拓,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20 世纪初, 丹麦人傅里茨·何乐模(Fritz Halms)出三千金买下此碑,准备运往伦敦。清廷得知,立刻通令陕西巡抚制止,陕西巡抚派陕西学堂教务长王献君与何乐模协商,最后何乐模同意废除购买合同,但获准复制一通带回伦敦。何乐模的复制品,十分逼真,几可乱真。回伦敦后又依照原碑复制了一批,分派各国大学和朝鲜金刚山长安寺。1907年陕西巡抚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入藏西安碑林。
另外,德国探险队在吐鲁番的葡萄沟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等地还出土有相当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及叙利亚文景教经典残卷,景教碑的叙利亚文题记与吐鲁番出土的叙利亚文景教经典 用的是同一种教会语言。
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的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
景教碑中的古叙利亚文,为研究当时东罗马传教所用文字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证价值
景教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谓,而景教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派别——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后的称谓。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公元431年,聂斯托利派被罗马教廷斥为异端,受到排挤,转而向东方发展。当他们长途跋涉来到东方古国,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太宗将其请到皇宫,向其讨教教义,并准其在皇室书房翻译《圣经》。三年后,太宗皇帝准许阿罗本在长安城修建大秦寺(唐代对礼拜堂的称呼),公开传教。由此,基督教传入了中国。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一时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直到公元781年,也就是景教传入中国150年以后,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出资,在大秦寺中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详细记述了景教在中国的流传经历。景教在唐代的传播、发展唯一的文献就是这块碑,碑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景教的教义等;第二部分是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歌颂伊斯,他相当于长安地区的主教,在朝廷任三品官员,对景教发展起到相当大作用。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景教也遭受沉重打击,从此销声匿迹,一直到元代,景教才和蒙古人一起再次来到中国。若不是有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基督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与流变,也许真的就消失在历史烟云中了。
关于景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除了景教碑外,还有20世纪初敦煌石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也发现了汉文的景教写本。2006年洛阳发现了一件唐代的景教经幢,它们和景教碑一起,是基督教在唐代中国传播的有力物证。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