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祖父沙孟海仙逝二十九周年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意难忘

秦汉初创。籀篆平简隶,章草萌扬。

承书中四圣,载技法精良。

融古法,更纵狂。金石帖碑镶。

近习明,中求元宋,各取其强。

笔方翻转雄藏。诡变多姿态,气宇轩昂。

获之羲献妙,悟气势私囊。

纯拙质,骨筋慷。穷源溯经常。

恣意行,崎岖稳健,豪迈形彰。

八十年代为灵隐寺题“大雄宝殿”

这位世纪老人,走过了九十二个年头,几乎整整一个世纪,我用九十二个字来表达一下对阿翁的怀念,尤其是在我做人、学习书法的道路上给我的指导和期许。

青年时代的沙孟海

阿翁自幼受其父影响,初学篆刻,篆刻先要学习篆书,所以很小就开始学习篆书,天资聪慧记忆力超强的他,甚至能把所学到的篆书都能背下来,不用查书本,乡里有要写楹联或长篇的,他都能用篆书信手而挥,一字不差,因此,在乡里有了些小名声,附近乡里也都来找他写,这样大家都知道他能写一手好篆字。

善于钻研的他不以这点本事津津乐道,而开始了对书法追根溯源的探索中,求教于乡里多位圣贤前辈,从古典文学、古文字学开始入手,兼学书法,乡贤中有个书法界人称清代第一的梅赧翁先生,二王书法写得最好,他便留意学习,五、六年进展不随意,便转学篆字以破“瓶颈”,《会稽石刻》、《嶧山刻石》、《孝经》、《论语》无不涉及,虽名闻乡里,但自己总感觉行书见不得人,便参照《王圣教》强临,锋棱崭然,大为惊喜,从此用此学习王字,面貌为之一变。

后得到影印本黄道周各体,多用方折,结体尤新奇,正合己意,便多有涉入,又结识了北碑派钱太希,发现结合《张猛龙碑》与黄庭坚体势可以写大字,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叙篇》的启示,对北碑临习魏碑对大字展得开,站得稳便参照之。

二十出头到上海从师冯君木、陈屺怀学习古典文学、文字学,兼从吴昌硕学习金石篆刻,学养、书艺大进,得益于名师指点,眼界更开阔,胸襟更豁达,又经人介绍拜见了康有为,短暂的拜访认识到书法不仅要学古人,更要创新,要敢于与古人争前后,便深究古代书法史,总结清代书法的演变,二十八岁时发表了《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论》,被书法、治印领域认为是扛鼎之作,影响深远。

沈曾植对阿翁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他把黄道周的折笔行草加以放大,启迪了后学,阿翁又是个比较较真的学生,便豁然开朗,再追根溯源,按照脉络上溯元赵孟頫、宋代苏黄米、唐颜平原、褚遂良、欧阳询,晋二王、索靖、皇象,汉张芝、崔缓、蔡邕、史游等,即知出处,又博取各家之妙,融众家之长于一身,卓然而立。

在中国美院讲传统书法

古有南贴北碑之争,尤其晚清以来更甚,两不相容,南贴讲究墨迹,笔法清晰,婉转流畅,常观摩临习,易得笔法之精髓,北碑拓片虽刻手有优劣,但气势磅礴,北方人的豪迈,胸襟博大,间架结构也多奇险,阿翁不仅遍临南帖,还兼学北碑,所取各家之优兼而有之,不仅遍学古代名家之佳作,还能吸取当代各家之优点,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这就看出阿翁的胸怀。七十年代初,在我刚刚进入书法学习班时,家父书信给阿翁,他说那就叫他过来,我教教他吧,我便南下杭州开始受教于阿翁,我说既然这样,我就把书法班退掉,他说不妥,不要只跟他学,还要继续在学习班里学习,多学学别人的优点,博采众长,各家优点集于笔下,自然独出新意,不仅要学古人,还要懂别人如何学古人的经验,米元章有“集古字”、“臣书刷字”之精髓。

用特制大笔些巨型“龙”字

书法只是小技巧,不能仅此而已,没有文化修养,没有旁的学问做支撑,不足以成家,只是个字“匠”,我们说“字如其人”,文化、修养、学问、人品是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就如同看一个人的“气质”,它不是靠外表的装扮而显高贵,是要靠内在散发的气息感人。1976年阿翁在《中国新文艺大系 – 书法集导言》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学问的滋养,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提高人品,然后才能提高书品。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止,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超于古人。”书法艺术以神采为首要,但离不开形质。形质和神采是辩证的统一体,只有兼而有之,不仅具有美观的外形,更有充实的精神内涵,才能形神俱融。要达到这境界,不仅需要经过艰辛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借助于字外的学问的修道。”又说:“一代书风的形成是十分缓慢的,它必须经历承袭、酝酿、萌生、发展诸阶段。而在这几个阶段中,又往往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在艺术实践的深入、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姐妹艺术发展的影响下,经过时间和社会的淘汰,渐趋成熟,发展成为一代书风。”

西冷印社雅集

日本书法代表团来访西冷印社

与启功先生相聚西冷印社

画家们常说:“我师造化”,也就是师法自然;书法不仅需要刻苦地学习、研究古代名家、名迹,总结各时代、各名家的气度、结构、笔法,也要观万物,悟道自然,就像怀素“观夏云多奇峰”,感悟到那大自然的神奇之功,那变化多端之妙;鲁公看到“屋漏痕”悟到自然形成的,自内而外的地球引力所留下的痕迹,无不启迪了书家的灵感与想象力,所以说画家所说的“意在画外”,书家所说的“道法自然”,都不仅仅局限于字画本身,而是需要深厚的学养、气度的修炼,领略大自然的万千变化和鬼斧神功,来悟到其中灵动之妙,所以阿翁在九十华诞祝寿会上感怀时说他还在“打基础”,要学习不止,不断地突破自我,修正自我,笔墨需要学识、素养、感悟和志向来滋养,而非单独的笔墨技巧的舞弄。

八九十岁仍然在不断学习

七十年代刚刚开始随阿翁学书法,他就发现我悟性好,没用多久就能把所临之贴临的七、八成,又肯下功夫,所以十分欣慰,家里常有客人来,看到我写的字,常有人索取,阿翁都一一拒绝了,他说基础还没打好,不要给别人写,临帖不仅要临的像,还要能背临,能够背临就说明你掌握了它的基本间架结构、笔法,再去临习另一种贴,也能临的像,背临的出,再选取他贴,先攻一家,再兼学百家,融会贯通,卓然而成,这才叫创新,而不是现在很多人所说的“创新”,不打好基本功何谈创新?我从颜体入手,分阶段临摹颜氏各阶段碑帖,多宝塔、颜氏家庙碑,直到自书告身,他就告诉我,颜真卿一生书风变化很大,就是因为他不断修正自我,不断探索,修养和阅历的增长,笔墨的气势与胸怀也在不断地富有张力,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一两本帖就要临上四五年有些乏味,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道理,就像建筑一样,基础不牢,就像空中楼阁,可想而知,科学也一样,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如何能够让卫星上天?浅简的道理只能慢慢体悟,谆谆教诲时常回响在耳边,情景历历在目,时刻提醒我虚心好学,深究博广,不耻下问,熔铸古今,自成风貌,才能立足于世。

七十年代的沙孟海

下面选九幅沙孟海作品供大家欣赏:

金文“眉寿无疆”

隶书“福德长寿”

行草书节选“孙过庭书谱”

译文: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行草书杜甫诗

译文: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章草节选孙过庭书谱

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行草书节选孙过庭书谱

译文: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

行草书丁敬做印诗

译文: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草书节选西汉《急就章》

译文:.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

章草节选孙过庭书谱

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原创作品/网络作品转载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