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干细胞五大特点:(三)高活性

干细胞是生命的起源细胞,凭借其自身特点和独特功能,已经在美容抗衰、疾病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的临床应用中,干细胞以出色的成绩,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它,更激起了大家对干细胞更多优势特点的好奇。

本系列撰文《干细胞的五大特点》,将带您继续深入探究干细胞临床应用价值的背后机理,从分子层面,探究干细胞自身特点:自我复制、低免疫原性、高活性、趋炎性、不成瘤等。干细胞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应用价值,并且拥有更为广阔的商业价值。

每种细胞都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就如昨天文中提到的:皮肤上皮细胞每28天需要复制、更新一次;免疫细胞每7-14天换代一次;小肠上皮细胞更新频率更快,每2-3天更新一次。

但不是每种细胞,都有干细胞那样的高活性。

因此,普通细胞和干细胞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干细胞的高活性体现在,这样一类具有无限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多向分化和旁分泌的细胞,其实拥有着两个方面的能力,干性功能性。

如果干细胞的干性越强,证明它未来的分化能力越强,代表它现在还是一个功能性很低的细胞。而相反,干细胞的干性越弱,证明它的分化能力越弱,则代表它现在是一个功能较强的细胞。

虽然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是天平的两端,并不能兼得,但也反映了每一个干细胞的高活性,“我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先保持两者的平衡,调整最佳状态,再切换自己的走向,实现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如何预测干细胞的高活性?

01

干细胞高活性的预测

一项刊登于《EbioMedicine》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者通过研究,首次开发了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监测某种分子,可以预测特殊类型的干细胞的活性。在当前超过500种的基于干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可以有效评估这些疗法的安全及合理性。

研究者检测了不同人类身体中TWIST1分子的水平,他们发现,如下图所示,左侧是与TWIST1分子上调相关的一些基因,它们会和一些具体的细胞功能相关,比如血管生成,因此高水平的TWIST1可以产生巨大的血管生成效应,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功能性)。下图右侧是与TWIST1分子下调相关的一些基因,它们会和一些免疫功能相关,因此低水平的TWIST1可以产生较强的抗炎性和免疫抑制效应(干性)。

比如,目前很多临床试验都在利用间质干细胞治疗炎症引起的疾病,而其中,血管发生是疾病进展的关键过程,因此携带高水平TWIST1的干细胞或许并不十分有益,那就可以偏向选择一些TWIST1低水平的干细胞。这种新开发的预测工具就可以准确预测一些疾病迹象和禁忌情况,更好地在临床中应用干细胞的活性。

02

干细胞高活性和细胞代次

临床应用干细胞疗法的时候,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疗法,面临一个实际操作的选择,那就是“使用第几代的干细胞最合适?”。

“细胞代次”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追求干细胞的高活性。因为和人一样,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的过程,因为体外的环境无法比拟体内,因此干细胞也经历了由年轻到衰老,由高活性到活性丧失的过程。

需要区别的是,“细胞代次”只是代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传代次数,原始提取自脐带、胎盘、羊膜的就是P0代干细胞,传一代就是P1代干细胞,以此类推。因此细胞代次和干细胞分裂次数之间并没有相关性,P1代干细胞并不表示干细胞在体外扩增了1倍。但这不妨碍我们用“细胞代次”来表示干细胞的活性,再综合考虑安全性以及生产能力来考虑最佳治疗方案。

所以,到底哪一代的干细胞最能代表临床应用的干细胞高活性呢?

03

干细胞不宜超过第7代

除了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选择偏向哪个方面的干细胞能力之外,干细胞的细胞代次,也是非常影响干细胞的活性,不能过于前期,也不能过于后期。

对UC-MSC(脐带间充质干细胞),AD-MSC(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PMSC(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P1/3/5/7/10/13/17/20代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传代过程中,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没有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化。

△ 如图:A代表UC-MSC的P10染色体核型是46 XX,图B代表AD-MSC的P10染色体核型是46 XX,图C代表PMSC的P10染色体核型是46 XY。

对UC-MSC,AD-MSC和PMSC的P1/3/5/7/10/13/17/20代细胞进行了7个基因的表达量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抑癌基因P16和P21,在P7代之前呈上调趋势。P53、CCNE、Nanog和TERT基因,在P7代之前保持基本稳定。原癌基因K-ras基因在P7代之前略有下降。

总体来看,在P7代以前,三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在各自传代过程中有一些差异,但差异不算很大。

对UC-MSC,AD-MSC和PMSC的P1/3/5/7/10/13/17/20代细胞进行了bEGF、VEGF165、EGF、NGF、LIF和HGF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如下图所示,虽然三种来源的干细胞之间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但在P7代之前,各自的细胞因子含量基本保持稳定。

因此,综合来看,三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传代至P7代以前,我们可以认为其遗传特性基本稳定,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也可以认为基本稳定。

在遗传背景,生物学特性稳定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考察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凋亡情况。

如下图所示,观察体外培养P3/5/7/10/15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可以发现,这些细胞代次的干细胞生长曲线是相似的,传代接种0h~24h细胞处于滞留期,增殖不明显;第24h~96h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增殖加速;96h后进入平台期。P15代细胞生长曲线,全程细胞几乎处于滞留期,细胞增殖缓慢,未见对数生长期。

考察增殖能力的时候,还会考虑细胞周期的比值,尤其是(G2/M)/(G0/G1)的比例,比例越高代表增殖能力越高。如下图所示,P3、P5、P7都在合理范围内。P10、P15明显增殖能力变弱。所以从生长增殖来考虑,P7代以前是不错的。

当采用FITC Annexin V Apoptosis Detection Kit I 检测不同代次细胞的凋亡差异情况时,从流式检测结果来看,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凋亡细胞比例在P7之后有上升趋势。所以从应用细胞的有效性上考虑,应当以P7代之前为主,尽量少含有凋亡细胞。

干细胞高活性应用的细胞代次是有上限的,那是不是意味着越早期的干细胞,临床应用效果越好呢?当然不是了,有上限也会有下限,在这个范围之内,才是干细胞高活性的最优选择。

04

干细胞不宜短于3代

当我们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细胞形态时,如下图,可以明显观察到体外P8代细胞的状态远远不如P3代,比如细胞会变大,梭形变化,出现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细胞形态等,因此随着细胞代次的增加,体外细胞的状态理论上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 图a代表P3代,图b代表P8代

如果熟悉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步骤,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培养容器的体积限制,细胞的体外扩增,每一次都要用0.25%的胰酶来消化长满的、贴壁的细胞,再更换新鲜的细胞培养液,并将经过离心的细胞,按照一定的稀释比例,重新投放进入新鲜的细胞培液中,扩增。

每一次细胞由少长满,再稀释,由少长满的过程,大概要经过2-3天。那么,不难想象,每一次的胰酶消化,每一次的离心,每一次的稀释,都是对干细胞状态的一次影响。

再结合具体的临床应用,我们不必使用P3代以前的干细胞,也能够保持干细胞的高活性。比如下图。

将不同代次(P5/10/20)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同样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每天分别收集3孔不同代次的间充质干细胞,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可以看到P5代的增殖效率已经很高了。这是不必使用P3代以前的原因,还有几点原因是我们不能使用P3代以前的干细胞。

第一,太早期的干细胞比如P0代的原始干细胞,它们刚刚从组织中被新鲜取出,还来不及进一步净化,来不及检测各种污染物的存在情况,那么就有可能在提取的过程中感染了某些细菌、病毒、微生物。这样的干细胞虽然活性高了,但产品的安全保障也没有了。

第二,越早期的干细胞没有经历过体外的培养扩增,它的干细胞客观含量是很低的,可能远远达不到干细胞疗法的使用标准。哪怕其它各项活性都很好,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一次干细胞疗法的靠谱应用,“质”和“量”都要兼顾的。

在不影响干细胞高活性的前提基础上,综合考虑干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包括质量和安全性等,我们建议干细胞的最佳细胞代次是3~7代。

参考文献:

[1] Boregowda SV, Krishnappa V, Haga CL, Ortiz LA, Phinney DG. A Clinical Indications Prediction Scale Based on TWIST1 for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BioMedicine. 2015; 4:62–73.

[2] R. Binato, etc. Stability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uring in vitro culture: considerations for cell therapy[J]. Cell Proliferation, 2013, 46:10-22.

[3] 刘宇, 等. 体外培养传代人脂肪、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遗传特性比较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5, 37(12):1616-1622.

[4] 张权. 长期传代培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9, 41:42-5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