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
协和八年制和其他所有学制所有专业都不一样的是,毕业后我们有一个极其广泛的择业范围,也是二次选择的机会。三年前选科室的我可能会挑自己「最喜欢的」或者别人眼中「最好的」。就业时明白,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更合适自己的。经常会有师弟师妹问,某某某工作好么?我自己找工作的时候会按照几个维度来评价:医院水平、学科前景、科室地位、科研实力、薪资水平、生活节奏。我们这个阶段所获取的信息一定是不完整的,但也只能依照这些不完整的信息去做出选择。至于这几个维度哪个比较重要、哪些是禁忌症,就完全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了。协和八年制这个学历给了我们太大的选择空间,找工作期间的很多烦恼也是来自这诸多的选择,来自于不知道该往何处安身更好。但后来的我想通了一件事才摆脱了自己的焦虑:没有完美的工作——这件事是真的。而在这几个维度中,究竟哪个是更重要的,我想轮转的这两年中会慢慢找到答案的。工作后自己开始负担自己的生活才能逐渐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当工资付完房租后所剩无几,或是自己住在小蜗居里看到回老家的朋友发的豪宅图片,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
第二,上一次竞争还是八年前高考的我总是有一种习惯性思维,觉得分数够了自己优秀了就应该拿到好offer,殊不知这件事在找工作这件事上不完全适用。除非拿着亮瞎眼的简历直接晃评委,否则还是要努力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我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我为什么配得上这份工作,我以后在这份工作中想如何发展。更何况,评委被晃瞎后心里可能还会想一下:这兄弟会不会鸽我,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不留协和博后(手动狗头)。站在面试官的角度,他们更需要的是合适这份工作并且专注于这份工作的人。所以说,找工作的时候,实力是硬通货,是入场券,但也只是入场券而已。有时候证明你专注热爱这份工作比证明你现阶段比别人考试高10分更重要。如果你的既往经历正好和这份工作匹配,那恭喜你,只要你在你的领域够优秀并且真的愿意留下,那还是有更大的机会拿到offer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跳出自己做科研的专科,那就需要你看准目标,在面试时向评委展现出你的诚意以及潜力。至于工作后和实习的时候有什么区别,我想我现在的发言权不多,毕竟也只是刚工作后的实习期。一个最直观的感觉是自己需要操心更多事情了。工作之后的日常任务分为几个部分:专业知识学习、病人处理、出入院流程。实习的时候基本只要求你关心第一部分,写写简单的病历,专注于找典型病人学习知识,做鉴别诊断,查房做做ppt。而工作后一下子加入了后两部分内容。病人处理一大部分是和护士工作上的配合,工作要点是学习如何不惹护士姐姐生气,不给护士姐姐添麻烦。病人入院后要如何合理安排,医嘱如何开立,什么时候完善检查、什么时候会诊、什么时候治疗,脑子里要有个合理的安排。而这部分繁琐细碎,不是一朝一夕学成的,还是要在实习的时候多熟悉,在有上级医师的保护下犯些新手错误。而第三部分,出入院流程,包括几点开口服药几点停长嘱医保自费单怎么搞,这是每家医院每个科室都不同的部分,入职后上点心很快就学会了。第二个感觉是知识明显不够用。「反正我以后也不干内科」的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这句话不仅是在学弟学妹们的口中听到过,惭愧的说我上学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不得不说上学期间在协和内科打下的基础是十分十分重要的,无论决定毕业后做哪个科室。上学期间书本上的知识吸收了很多,但工作后会突然变成一线医生、一线的值班医生。知道AKI要去除病因、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那具体数值怎么看?检验多久查一次?离子补什么?补多少?什么时候纠酸?休克时该怎么鉴别病因?补液怎么补?抗生素用哪种?多少量?用多久?这些细节的问题虽然在学习时都有所涉及,但到了临床上突然需要自己全都知道,知道怎么操作,对于上学时没有注重临床实践的同学,大概是十分致命的。相对于已经在临床上转了很久的专科博士毕业生们以及其他八年制们,感觉自己处理临床问题时总是信心不足。因而,书本知识的临床转化,是需要在见实习时便打好基础的。
其次,入职后突然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因为再也没有人按着头让你去上课点名,没有人追着考你。要投机取巧地完成日常的工作其实并不用那么多知识,但这日常工作背后的知识究竟能学到多少,就完全看自己了。在上学期间不够重视的所有知识都可能成为以后工作中非常需要的,比如核医学,比如解剖中的淋巴引流,更比如,临床统计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总之,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上学期间没学会的东西工作中便需要慢慢补上。以上还只是谈到了临床的问题,至于科研,在科研压力日益增大的趋势中,相信学弟学妹们会更有感触。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时光,把握好机会,为成为一名至少让自己满意的医生不断充实自己,祝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