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武将,却也死谏,主席决心已定,仍三次发电进谏

作者:苏区放牛娃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周副主席、任、彭和贺等出席的陕北杨家沟会议上,主席决定,抽出一部分主力渡长江南下,迫使蒋氏的部分中原主力回援。这是和千里跃进大别山思路一脉相承的第二个跃进,与前线粟裕的构想刚好相反:原本已打不到大歼灭战的中原三路大军,不是集中起来,而是更加分散了。
【陕北杨家沟】
1947年10天后,离开华野司令部已一个多月,准备出席杨家沟会议又路途耽搁的陈毅,赶到了陕北。主席征询他对这一决策的意见,陈毅听后,说“热烈主张把解放战争第三年(1948年7月中旬起)上半年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他还表示:华东野战军可于秋季出三个纵队作机动使用。这正合主席的心意,中原三路人马刘邓则陷入困境,陈、谢兵团兵力弱小,只有陈、粟的华野实力最强,也最合适分兵南渡。
【陈毅】
主席随即决定,由华野主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南进的主将和先锋官由华野战役指挥员粟裕担任,具体步骤是:先由粟裕率领华野第1兵团(1、4、6纵),在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另外3个纵队(3、8、10纵)组成第3兵团,在1949年二三月间继续渡江南下。
为保证南进的顺利,毛主席专门设了两个重要战略方面机构:东南分局与东南野战军。
东南分局书记由粟裕担任,东南野战军由华野主力改称,番号在渡江成功后即行公布;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除担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外,还同时兼任即将率先渡江的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主席将这一安排亲笔写下书面手令,准备让陈毅带回去交粟裕执行。粟裕再次成为主席“破局”的“种子选手”。万事俱备,只等粟裕出征时,粟裕之前给主席寄出的《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到了。这一意见的核心,是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这个意见和主席的意见恰恰相反。主席收到这个意见后,很是意外,他将这份绝密级意见反复阅读,用毛笔逐字逐句勾画标注,格外仔细。
看完后,他批示送周、任以及陈毅传阅,征求他们的意见。
【陈粟首长】
主席第二次跃进的战略构想,自然也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而是思前想后运筹良久,让他轻易放弃既定决心并不容易,而且陈毅等人传阅了粟裕的《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后,仍然表示支持主席的决策。
另一件事,也使主席坚定了既定决心。
1月26日,刚出大别山的刘邓向他告急,说“如无友邻(指陈粟、陈谢两军)协助,至少将11师(即胡琏的整编11师)调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凶难”。他们说:“改变此不利局面,有赖友邻协助和新兵到来”。友邻协助至少将11师调走,正是主席战略构想的主要目的之一,他最终拍板决定:按原计划进行。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活动】
第二天,也就是主席焦虑大别山站住脚的问题未解决的当天,他正式电告粟裕带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主席估计:粟裕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他要求粟裕用半年至一年之久,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福建、浙江和江苏一带。
军令如山,粟裕似乎已别无选择,但他仍然希望奇迹出现。三天后,他将执行南进方案详尽的准备措施上报主席,文字之间却插了看似不相干的一段话,重申他在《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中的观点与建议,提请主席注意。他再次认为,如果在最近一段时间,将中原的刘邓、陈粟、陈谢三军集中起来统一指挥,打几个大歼灭战,必定能够改变中原的战局。他说:“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
他还说,因为战役的胜利,就能够取得较多的休整和提高技术的时间,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能急转直下,也将推进局势的迅速变化。主席读懂了粟裕的意思。
他将正打算返回华野的陈毅留下来商量,结果还是坚持南渡决策。他们认为,向蒋氏的要害地区也就是江南出击是最有效的。不过,主席对粟裕两次提到的“忽集忽分”战法很感兴趣。
2月1日,他复电嘉许粟裕提出的渡江方案,同时指令暂时留在中原的华野唐亮第3兵团,可以按粟裕提出的办法,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
忽集忽分到底怎么打,谁也不清楚,还得问粟裕。主席又特意致电说:“请粟裕提出刘、邓三月上旬作战方针意见。”会者不难,粟裕第二天便上报了三个作战方案。
虽然主席采纳了粟裕的一些建议,但粟裕苦心设计的“暗谏”失败,仍然必须渡江南下。古人说文死谏、武死战,粟裕是武将,却也死谏。他一面率部队做远距离出征前必要的休整,一面反复比较自己和毛主席的两个战略构想。华野副参谋长张震晚年回忆说:“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拿着来电,仔细阅读、琢磨,陷入沉思。又常常一个人站在地图前,用铅笔和手指在图上比来画去,一看就是半天。”
粟裕认为,要改变中原战局,最后与其他战区一起打败蒋氏,中原还要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将他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敌我态势来看,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分兵渡江南显然做不到,而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条件却正在成熟。
华野3个主力纵队如果渡江南下,他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整编)25、28、83、63、20师等部,但是难以达到预定的战略,特别是调不走中原蒋氏的4个主力军:整编7师、48师、第5军和刘、邓急盼调走的胡琏整编11师。
谨慎地正反对比,左右权衡之后,粟裕深感对战争全局而言,留在中原打大仗比渡江南下有利得多,因而决定不计个人进退得失,冒犯主席的“虎威”,第三次斗胆进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