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30年,父亲把他亲手杀死:中国式巨婴,毁人害己

总有一天,你也会像他一样

离开父母,向世界出发↓↓↓

离开父母,是一场温馨而残酷的成人礼。

理查德已经长大成人,正经历一场艰难的挣扎:离家,或留下。

在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大概都在成人的边际上,有过同样的烦恼。当中小部分人,会选择一直留在溺爱的港湾里,再也不出来。

于是,他们就成了巨婴。

知乎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舅舅,初中辍学后就一直待在家里,不工作,不恋爱结婚,沉迷网文和网络游戏。

30年。

这30年里,他没有干过一点活,做过一天家务。衣服是60多岁的姥姥洗的,饭是姥姥做好送到门口。他不懂任何生活技能,没有任何爱好,最大的本事是打一款名叫《征服》的古老网游。

靠着姥姥的退休金和姐姐们的接济,人过中年的他,居然过得有滋有味,心安理得。

无独有偶。

就在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

一个32岁的男人,连续两次在大街上抢手机。

落网后警察询问动机,他居然回答:“和家里人赌气”。

原来他和妻子都多年没有工作,全靠父母接济。

某天,他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要找份正经工作。没技能没学历的他能干吗?

能想到的,只有送外卖。

送外卖也是有门槛的。比如,一部手机,一台电动车。

他第一时间就想向父母要。

他的岳父母无条件送了一台电动车,但父母实在给不了他一台手机。

他委屈地向警察伸冤:“他们答应得好好的,然后又不给我买了……哪怕给我买个一千块钱出头的便宜手机也行啊!”

一赌气,他就去抢。

十多年前,我们把这种人称作“啃老族”。如今,他们被叫作“巨婴”。

在武志红的《巨婴国》里,有过明确的定义: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30岁的皮囊,3岁的心智。

这就是巨婴。

就在上个月,北京一位77岁老人,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一审理,才发现大有内情。

老人的儿子今年已经48岁,一直没有正当职业,不结婚,宅在家里,啥也不干。

而且,性格暴躁。曾经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他把一直养着自己的父亲,耳朵咬掉三分之一。

于是在一次争吵中,忍无可忍的老人先是用手掐他的脖子,再用花盆把他活活砸死。

最后,老人被判9年有期徒刑。一个儿女双全的大家庭,同时失去了父亲和儿子。

拖累亲人,压垮父母,毁灭自己。这就是中国式巨婴作的恶。

毁掉幸福家庭有多简单?一个巨婴足矣。

到底,是谁锻造了中国式巨婴?

前几天看到一条毁三观的新闻。

48岁的大卫,加拿大名校硕士毕业,从小到大都是无可争议的学霸。

但他从2012年毕业回国后,就再也没有工作过。

大卫的母亲丁婆婆已经82岁,还患有尿毒症。她每个月3000多的退休金,治病用掉2000,剩下的要养活自己和儿子。

那海归硕士大卫呢?他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房间不收拾,垃圾直接扔在墙角。

无奈之下,丁婆婆把儿子告上法庭。

然而当法院通知大卫参与诉前调解的时候,他仍然拒绝跨出家门。并且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母亲: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每个无法独立的成年人,后面都站着包办一切的父母,不无道理。

父母为孩子接管了一切,孩子遇事不懂解决问题,第一念头只能是找爸妈。

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考能力。

久而久之,索取成了一种习惯,回报反而变得荒谬。

到最后,形成畸形的亲子关系:一方无尽索取,一方拼尽全力给予。

中国式巨婴,就是这么炼成的。

溺爱孩子的父母,就是打造中国式巨婴的罪魁祸首。

中国父母,大多以爱的名义,做溺杀之事。

我曾经也是个巨婴。

小时候,我不被允许做任何家务,爸妈替我完成了学习外的一切。

高中时,我晚上出去玩,母亲一晚上能打四五个电话。回去太晚,母亲会端坐在大厅,一直等到我回家。

暑假我想去旅行,他们百般阻拦,说外面太危险。直到大学,我才第一次出省。

大学时一个人在外,我的自理能力为零。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不会充话费。

某次我要出门,明知车站在马路对面,却愣是不知怎么过去。最后我红着脸问了一位面善的阿姨:请问,要怎么过这个马路啊?

阿姨用很奇怪的眼光看着我,指了指我身后的天桥。

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终于失去了独立为人的能力和勇气。

在我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学会独自生活时,却发现我的同龄人早就抛离我一大截。

包办一切的父母,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最近大热的综艺《我家那小子》里,朱雨辰的妈妈引起巨大争议。

今年39岁的朱雨辰还是单身,但他其实特别渴望爱情,内心敏感孤独。和朋友聚会时,他难过地说:“你们走了我还得面对一个漫长的黑夜生活。”

朱雨辰长得帅,会做家务,会生活,怎么就找不到另一半?

因为朱妈妈。

朱妈妈对儿子过分溺爱,儿子外出拍戏,她会跟着。

每天早上4点起床给儿子炖梨汁,十年如一日。

儿子离家,她就哭。

当儿子终究学会了独立生活,她却觉得特别愧疚。“怎么能让孩子做饭?这是妈妈要做的事啊!”

她说,“我完全没有自我,我在家里就是奉献,我一个人顶两个菲佣!!”

所以,她也以自己为模板要求儿媳妇。

她认为女生就应该做贤妻良母,穿着不能暴露,长辈在时不能坐沙发扶手。不符合标准,就出手干预。

朱妈妈干预了朱雨辰过去每一段恋情,导致他39岁至今单身。朱雨辰的姐姐已经年近半百,也未婚,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包办一切的父母,扼杀了孩子的爱情。

“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

“我们就只有你这一个孩子,不管你管谁。”

“我们就只有你这一个孩子,不宠你宠谁。”

也许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我们的父母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肆无忌惮地干预、插手、管控我们的生活。

同时,他们还深深沉浸在一种优越感里。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牺牲了自我,很骄傲。

叫我说,这是愚昧。

一个人的独立人格,不是在无忧无虑的乌托邦里成形的。

它要经历无数次困难、挫折、历练,百炼成钢。

否则,孕育出的就不是成熟的灵魂,而是畸形的巨婴。

前文中的丁阿婆,在采访中也承认,是自己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儿子不愿意外出工作:

“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就样样都是现成的,依赖惯了。”

一个人成长,首先是斩断对父母的依赖。

爱,不是无条件的付出,也不是无条件的服从。

爱是付出,也是放手,更是尊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