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是罪人么?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众所周知,香港首富李嘉诚最近两次言行,成为了香港讨论热点。首先,他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来表达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其次,他表示特区政府应为年轻人着想,网开一面。
要为年轻人网开一面的,李嘉诚先生及其它的超级富豪,何尝不是也应该么?
香港工商界能置之度外么?
先说 「黄台之瓜,何堪再摘」。由于他没有指明对象为何,给与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坊间最为人乐道的有两个演绎。一是指示威者长期的抗争行动,已经带给香港社会史无前例的冲击,应该停下来,不要再升级。
二是指以林郑月娥为首的政府高官者,处理方法生硬,应该改变,免得冲突及动荡持续下去。
虽然这三个演绎都可以言之有理,而且是可以同时成立,也令到李嘉诚顿时成为了部分人眼中的「开明」人士,至少很多人觉得他高明得多。
很明显,工商界,特别是超级富豪,绝对不能置身于度外。
「黄台之瓜,何堪再摘」更有意义的解说,就是本港的部分大小财阀,数十年来挂着在商言商的口号,以“赚到尽”的心态来累积财富,无视所做的生意是否对社会民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导致楼价高涨、环境破坏、劳苦大众收入偏低、普遍市民缺乏退休保障等,更造成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贫富悬殊与日俱增,坚尼系数名列世界前茅,现在面对香港出现如此巨大动荡,应彻底而深刻地反省,这样的经济制度,是否有必要作出重大的修正?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估计,香港最富有的10个家族,拥有的资产便相当于香港GDP的40%,而最富有的40个家族的财富,则相当于GDP的70%,造成了香港社会结构的失衡。
香港贫富分化严重,不单在亚洲各国中罕见,在世界各地也难以找到相近的例子。
香港已经变成“坏的资本主义制度”
特首林郑月娥曾多次提及要探讨香港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但她从来没有说清楚哪些是深层次问题。住房问题?贫穷悬殊问题?社会流动不足问题?……
都不是,这些都仅是问题的表征。最核心的深层次问题,是二次大战以来在香港发展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林郑月娥不会也不敢提出来,因为她害怕开罪资本家。
不要误会,笔者不是说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更不是说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包括香港,资本主义制度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及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各地也不断地演变。事实上,资本主义世界近年来也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非要大事变革不可。在世界各地,也出现了不同型态的运动,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化。
今年8月中,正当香港陷入水深火热的动荡之际,在美国发生了一件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事。工商圆桌组织(Business Roundtable)的181名巨企行政总裁(代表着如摩根大通,亚马逊,苹果,沃尔玛等大企业) 一起联署一份声明,题为〈为企业的目的重新定义〉(Redefinition of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毫不含糊地指出,一直以来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是为股东谋取利益」已再不合时宜,正面指出今日的企业必须同时兼顾股东及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包括员工、供应商、社区及社会大众。
这份声明,看似老生常谈,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掀起了一股巨浪,差不多每一份有份量的媒体都广泛报道、转载及评论。称之为资本主义制度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无声的革命〉,一点也不为过。
这份声明的重要性,在于它白纸黑字承认一直以来资本主义企业奉之为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已然落伍。大家可能还记得,著名经济学家在1970年所言「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创造利润」,长期以来被视为牢不可破的真理。所谓在商言商,所有注意力聚焦在利润的最大化,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可以置之不理。
香港不少商界巨子,也经常强调企业的本分就是赚钱,赚钱之后捐多少出来做善事,纯粹是个人的事,企业本身毋须考虑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地产商可以赚到满盘满钵,社会上出现住屋问题,一般人或年轻人无法置业,他们可以不闻不问。
工商圆桌组织的声明,正是切中时弊,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工商界,是否也应顺应潮流,为企业的目的重新定义,让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脱胎换骨,既可以令香港经济继续发挥活力,又可以增进社会和谐,共享繁荣与安定。
美国的解释,为什么冲着超级富豪来?
工商圆桌组织的成员,都是美国企业界精英中的精英,成员只有200人,都是巨型企业的CEO。何以不早不迟,在这个时候(2019年8月18日)发布这份声明,刚巧是香港乱象之后两个月。
这期间,世界各地媒体,日以继夜地反覆报道香港出现的破天方新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商界精英目睹香港这个自由经济之都爆发出如此澎湃及持久的动乱,肯定有唇寒齿亡的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声明现世不久,一篇由一位超级富豪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突然在网上疯传。
这篇文章题为「民众起义……即将冲着我们超级富豪而来」(The Pitchforks Are Coming… For Us Plutocrats),副题意译为「给其他超级富豪的公开信」。虽然是写给美国超级富豪的,但对香港的超级富豪来说,同样适用。
以下是节译本,供大家奇文共赏。作者是Nick Hanaure。
「你也许不认识我。但我和你一样,是属于财富最高0.01%的一员,并以作为一个彻首彻尾的资本家为荣。
我是30多家企业的创办者,共同创办者,及投资者,也是亚马逊的首位非家庭成员投资者。我自己创办的网上广告公司,aQuantive,在2007年以64亿美元卖给微软(Microsoft),而且是现金交易。
我与你分享这些是想告诉你,我和你一样对做生意及资本主义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和你一样,赚到满盘满钵,羡煞旁人,其他99.99% 难以想象我们享受的生活。
但我可以坦白地说,我不是聪明绝顶的人,也不是最勤力的一个。我做学生时平庸得很。我也不懂科技,对计算机语言一窍不通。我最大的长处,是能够洞察风险,及有敏锐的直觉,预知未来发生的事。这些也许都是企业家固有的素质。那我现在看到未来会怎样?
我看见民众起义(I see pitchforks.)。
正当你和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超级富豪生活时,社会上其他的人(99.99%)却被抛在后面。贫富悬殊严重分化社会,而且越来越厉害。在1980年,最富有的1%拥有的财富大约占美国GDP 的8%;最低收入的50%则占18%。到了今天 (2014),最富有的1%已占GDP的20%,而最低收入的50%所占比例则降至12%。
我知道,若干程度的财富不平等是无可避免的,但现在我们见到的贫富悬殊却是史无前例的尖锐,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不似资本主义社会,反而更像一个封建社会。
除非我们马上设法扭转这个局面,否则民众起义必然会出现。没有社会可以有如此不平等的分配,而可以维持下去。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社会可以有如此不平等的现象,而不出现民众起义的。你给我描述一个高度不平等的社会,我就可以保证它是个警察社会。民众起义迟早会出现,不是会否,而是何时。
我们这班超级富豪中,有不少人认为美国是不同的,民众起义不会在这里发生,类似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甚至阿拉伯之春等,都不可能在美国出现。你们之中很多人觉得我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我可以告诉你:你简直在梦中。你以为就算有什么民众起义来临,也会有些先兆,让大家作出准备逃过大难。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革命与破产有点相似:征兆通常很早出现,但大家未必留意到,爆发却在一刻之间突然而来。忽然有一天,有人爆发了,跟着成千上万的走上街头,然后不久便四处火光红红。到时你想马上到机场乘座你的私人飞机远走高飞都没有机会。
一句说话:假若财富不平等的现象继续恶化下去,民众起义随时会爆发。我不知是何天,
只知道是会惨不忍睹。
诡异的是,不断攀升的不平等是绝对不必要。只要我们及早行动,民众起义是可以避免的。但我们要尽快采取行动,让社会上99% 觉得无必要成为革命者或抗争者。这对于我们超级富豪来说,不只可以保存性命,还会令我们变得更为富足。」
超级富豪,请对年轻人网开一面
李先生另一警世之句,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网开一面」。这句说话真是可圈可点。笔者希望他的善意不只是来自他本人,而是能代表其他超级富豪的心声。只是后者缺乏李氏的胆色,不敢亲自说出来。
跟「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不同,这句说话起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年轻的一代。但网开一面由谁来打开,却未有指明。最普遍的理解,是当权者要网开一面,对在抗争期间触犯法律的年轻人不加追究,不起诉,甚至特赦。这是一般人认为是李嘉诚的意思。
然而,要为年轻人网开一面的,何止是当权者!李先生及其他的超级富豪,何尝不需要为年轻人网开一面?
试设想一下,当前正在前仆后继参与抗争的年轻人,十年,二十年后的命运会如何?不错,即使香港经此一役后万劫不复,动荡始终有一天会停下来,年轻人还得继续生活。他们有些会选择升学、留学;或者从政、当议员,甚或加入公务员行列;或者移民外国、远走他乡等等。但大部分迟早都要就业,谋生计。他们将会投入一个怎么样的经济制度?是否仍会像抗争之前一样的制度?抑或是更不公平,更腐败的制度?抑或是像火凤凰重生,脱胎换骨的崭新局面?
笔者估计,可能有下列两个发展方向:
第一:现有制度继续下去。即是说,几十个财阀(包括地产霸权及金融霸权) 继续支配性地控制香港的经济。政府政策维持高度向工商界倾斜,大企业只是把股东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收入及财富极度悬殊的现象继续恶化,超级富豪的财富继续无止境地攀升,社会上不公义的事情变本加厉,民众不满及怨气不断累积,香港行政、立法当局以及警队为保持社会安定疲于奔命……
第二:香港资本主义制度脱胎换骨。香港大小企业经历了这数个月来的冲击及洗礼后,痛定思痛,积极参与世界潮流,全面改革本地资本主义制度。
首先为企业的目的作重新定义,抛弃一向片面强调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过时思想,树立全面兼顾不同持份者利益的营商理念。
其次,就是摒弃鼓励无止境的消费作为资本主义企业扩展的火车头,以免因为要创造需求而扭曲消费者的需要,以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及破坏环境生态。
同时,要进一步将企业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所谓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意思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是有利可图便去生产,而是集中开发对社会或环境有正面效应的产品。
符合这三大要求的企业,在全世界各地已广泛出现,一般称为「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简称 B Corp)。香港资本主义能否真正脱胎换骨,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就是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共益企业之都,数目及发展速度为亚洲之冠,为广大年轻人提供有前途,有意义,有挑战性的事业发展空间。
假若李先生真的为年轻人着想,请问他心目中未来的香港经济制度会是什么模样?
以上两个方向中他会选择那一个?
假若他有更佳的构想,可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编辑:鹤立高岗 格式: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