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家长“能听懂道理”不是本事, 而是一门学问

文 / 黄全愈

01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可以乖乖的呢?”

我们总以为:家庭教育只需要“能讲清道理”的父母和“能听懂道理”的孩子。

谁是家庭教育施教者的故事?大“咖”讲得太多,大“家”也听得太多。我们来“领教”一下不同的画风。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加拿大一对小两口吵架,6岁的女儿一本正经地劝妈妈不要吵架。

她说:“妈妈你准备好当爸爸的朋友吗?不要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当朋友,你应该把姿态放低些。如果我都可以乖乖的,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可以乖乖的呢?我只是想要你们做朋友,和平相处……我希望大家的脸上每一天都挂着微笑,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都古古怪怪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就是怪兽的世界,好人就会被怪兽吃掉,这个世界就没有好人了(这几句话,孩子有点词不达意,但这就是孩子——作者注)。”

最感人的是孩子说:“我的心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有很特别的地方。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心都放在地平线上,大家和平相处。”

这个视频,看哭了无数父母,也教育了无数家长。

这种不同画风的前提:孩子“能说”,父母“能听”。

显然,这个小女孩能说会道。但问题是许多孩子的表述不尽人意;因此,“愿意听道理”,“能听懂道理”的父母尤为重要。

02

父母“能讲清道理”≠“能听懂道理”

许多人(包括专家)把“亲职教育”(怎么做父母)理解为“只说不听”,把“子职教育”(如何做孩子)理解为“只听不说”。

其实,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单向模式”——“父母讲孩子听”;家庭教育应该是“双向模式”——在“父母讲孩子听”的同时,还要有“孩子讲父母听”的模式。因此,在亲职教育中,“能讲清道理”的父母固然难能可贵,但“能听懂道理”的父母更难能可贵。因为,现实生活中“能听懂道理”的父母太少;没有“能听懂道理”的父母,亲职教育只能是“单声道”的“噪音”;因此,“能听懂道理”的父母是“双向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所以,家长“能听懂道理”不是本事,而是一门学问。

有人用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里,提出的“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来阐释家庭教育的规律。但我觉得,我讲的“双向模式”比“三喻文化”更能提纲挈领地阐释家庭教育的精要。首先,并喻文化的“并”有“并肩”的意味,而且是两者“单向”地“并肩”;因此,这个“并”不能精准地点中“双向模式”的要害是:“父母讲孩子听”和“孩子讲父母听”之间“相向而行”的“双向”。其次,我的“双向”已包含“后喻”的含义,因而更简明、精当。再者,文化概念的“喻”不如教育概念的“育”更贴切,如“前育模式”“后育模式”“并育模式”。另文再叙。

总之,“单向模式”指:家长讲孩子听;“双向模式”是:父母和孩子“相向”地倾述倾听、相互学习。

03

孩子能成为“圣诞老人”吗?

有人说,(父母)“愿意听”讲态度,“能听懂”看能力。其实,有态度就有一切!只要有心听并用心听,“圣诞老人”会给“有态度”的父母戴上心灵的“耳机”。

美国UP电视台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十分感人、极其发人深省的实验:他们在亚特兰大市一个低收入社区,请了几个孩子到电视台参加实验。孩子们在各自的演播室里,不知道其他孩子要说什么,要做什么;更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就在隔壁,正通过摄像头,看孩子参加实验。

工作人员说:“盼望已久的圣诞节要到了,你希望圣诞老人给你什么礼物呀?”

孩子们报出各自的礼物:“手提电脑!”“游戏机!”“乐高遥控汽车!”“芭比娃娃!”……

然后,工作人员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父母又希望圣诞老人给他们带来什么礼物呢?”

有人说:“我妈妈一直想要一个戒指,她从来没有戒指!”

有的说:“我父母很想要一台电视!”

还有人说:“我爸爸非常想要一个手表!”

也有孩子说:“妈妈太爱项链了!”

……

突然,天上掉馅饼了——工作人员竟给每个孩子分发他们期盼已久的圣诞礼物:手提电脑、游戏机、乐高遥控汽车、芭比娃娃……

孩子们欢喜若狂,对礼物爱不释手!

接着,更出人意料的是:工作人员又拿出他们的父母梦寐以求的礼物:电视、戒子、首饰、手表等。

然后,工作人员说:只能在自己和父母的礼物中选一个,要自己爱不释手的礼物,就必须放弃父母梦寐以求的礼物!

演播室里,孩子们全懵圈!他们在两个礼物中摸来摸去,不知如何是好……

这圣诞老人也真会折磨人!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孩子磨磨蹭蹭,万般难舍……但最后,所有孩子都做出同样选择——放弃自己心仪已久的礼物,选择父母的礼物。

一男孩说:“乐高遥控汽车重要,但是自己的家庭更重要;而乐高遥控汽车并不是你的家庭。一定要选,我选我的家庭。”

一女孩说:“我每个圣诞节都得到礼物,但是我的妈妈(单亲母亲——作者注)从来没得到过礼物。”

一女孩说:“如果我选手提电脑,我妈妈(也是单亲母亲——作者注)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她总是在我生病时悉心照顾我。”

一男孩说:“父母总是照顾我,现在我应该回报他们了。”

……

当时,我在千里之外都老泪纵横,更不要说就在隔壁的父母了,全都哭得稀里哗啦!

这个节目告诉我们:孩子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心灵深处,默默现身的“圣诞老人”!

没有这个视频,许多推崇“单向模式”的父母,无法窥视孩子的心底深处;无法理解“双向模式”产生的心灵震撼。

在这里,孩子教会父母:纯真的孩子已是完整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远远比我们的想象更成熟、更纯洁、更善良!

04

孩子把父母关进“狗笼”

推崇“单向模式”的家长认为:父母是家庭的主导者,是天然的施教者,而孩子是从属者,理应是受教者。更何况,家长既有经验又有智慧,而幼稚的孩子尚在成长。

然而,“双向模式”却不经意地描了一笔画风:在现代家庭关系中,由于强调个体的平等,又由于孩子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有更敏锐、更良好的接受能力,他们在许多方面胜过长辈,因此父母也应该向孩子学习。在这种“双向模式”中,父母已然不是单纯的施教者,他们同时也是受教者。同样,孩子是受教者的同时也是施教者。

我有位美国朋友,育有四个孩子,丈夫是证劵公司高管,她是大学系主任,平时两口子忙里忙外……

有一次,我去她家,看见墙上挂着一块木牌,画着一个狗笼,旁边是六只狗狗的图片,分别写着父母和四个孩子的名字。我看见那只写着小儿子名字的小狗图片被贴在狗笼里。

我一问才知道,这是他们的“家庭理事会”的决议:小儿子昨天犯错误,被关进狗笼。能不能放出来,周末全家将进行讨论。

我非常好奇:“作为家长,你们也曾被关进笼里吗?”

夫妇俩点点头:“Yes,好几次啦!”

我问:“为什么?”

夫妻俩笑笑:“吵架呗。四个孩子投票,把我们关进笼里。”

我目瞪口呆!

05

“孩子毕竟是孩子”吗?

“单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从而否认孩子也能成为施教者的教育属性。实际上,“孩子毕竟是孩子”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作为自然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但孩子毕竟是有独立人格、有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人”,他们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孩子。

呵护孩子,这是人的天性,但不是人的专利。许多动物都有这种行为。不知什么年代,也不知是谁,把这个程序写进生物的遗传基因。所不同的是,小马出生后,几乎可立即站起来;但人从呱呱落地到脱离大人的呵护,需要十多年。因此,作为自然人,孩子需要一个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这一程序,使崇尚“单向模式”的家长,自自然然地成了孩子的“监护人”——替孩子“思考”,替孩子“选择”,替孩子“说话”(既替孩子说“YES”又说“NO”)。然而,孩子的“社会人”属性是随着“自然人” 落地生根的,并不需要等十年八年。

仅仅从自然人的角度考虑:“孩子毕竟是孩子”的子职教育就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去成长、去刷题、去考试、去获取高分。其实,“双减”的使命就是让孩子“社会人”的属性找到归宿!

06

“单向模式”下的吴谢宇悲剧

拨开吴谢宇弑母案的阴影,我们能看到:在“单向模式”的家庭教育里,家长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康的,孩子的人格也是扭曲的。

我们只看到吴谢宇严重的心理缺陷和人格扭曲,却忽视其母亲,作为被害人的扭曲心理,甚至可以说,孩子的心理缺陷和人格扭曲多产生于家长的心理缺陷和人格扭曲。

吴谢宇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母亲用他的生日作银行密码,但他母亲万万没意识到:正是她编程了一组“密码”(单向模式)去封闭自己进入儿子的心里(理),因而也根本想不到拿起屠刀的是自己的孩子。

憋屈的吴谢宇叫道:“妈妈死了才能解脱!”为什么他用“解脱”二字——“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什么“困境”?何为“解脱”?细思恐极:他非但没有让母亲 “从困境中挣脱出来”,反而用多层塑料把遗体再次捆绑于“困境”中!

看过口供的人都觉得:他一直活得很压抑。为什么“压抑”?因为难脱困境因而产生了心理问题!但“困境”从何而来?来自“家长说孩子听”的“单向模式”;没有家长与孩子间的心理回路。如果他接受“双向模式”的家庭教育,他还有心理问题吗?即使有,可否极大缓解?悲剧可否避免?请读者深思!

正是“单声道”的家庭教育迫使他一路“单向”地、学霸式地杀上北大,由于母子之间没有“双向”的“心理回应”,以致他“单向”地、没有回头路地一条“死胡同”走到黑。

“双向”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释放正能量的渠道,让双方“双向”获益;同时,也有渠道去宣泄负能量——既释放自己,也让对方了解自己。孩子常让我们吃闭门羹,连牢骚都懒得发。所谓“防'儿’之口,甚于防川”,只有孩子愿意开口,我们才有机会“听清道理”或“说清道理”。于是乎,不怕怼,就怕懑!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双方有来有往,相铺相成……

我们可以把“单向模式”比喻为“教师一言堂”,但把“教学相长” 类比为家庭教育的“双向模式”有些简单化。因为“双向模式”的心理磨合更细微、更微妙、更曲折、更复杂。比如,“双向模式”的家庭教育包括纯粹的负能量宣泄。我们就基本不对儿子隐瞒我们的苦衷和艰辛,以便全家人能共克时艰。

“双向模式”与“教学相长”的相似处:家长和孩子非但没有绝对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家长甚至主动为孩子成为施教者寻找诸多“借口”:孩子对新观念非常敏感,我们较保守、迟钝;孩子的心灵非常纯洁,而大人的心里太多龌龊;孩子天生敢于、敏于、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玩手机、玩电脑你玩得过孩子吗?

父母“愿意听”并“能听懂道理”,孩子才会开启他们的“频道”。故此,这是门学问。

07

泄露“天机”一条

许多人问,我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真经”值得与家长分享?

泄露“天机”一条:做一个“能听懂道理”的父母!

一、家长给自己列一份清单: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孩子教育了家长?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孩子本来可以教育家长,但是家长没有给孩子这个机会……

二、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在什么事情上,孩子也可以教育家长。

三、与孩子一道探讨:“单向模式”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四、实施“双向模式”最难的是家长还是孩子?难在哪里?为什么?请家长和孩子各举一个最好笑和最为难的例子。

五、如1+1=2是证实;1+1≠2就是证伪。其实,不能证伪也就不能证实。尽管反证1+1≠2,威力巨大,但我们总是重证实,轻证伪。为了培养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维,请家长和孩子从正反两面去思考:“双向模式”有短处吗?最容易在哪儿出错?

六、如果家长暂时做不到第二条,也可以不动声色地、默默地反思:父亲该不该在公共场合抽烟?母亲要不要在电话里对爷爷奶奶撒谎?家长能不能该闯红灯……

我们总是坚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在“双向模式”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也是让父母学会反思的“老师”!比如,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家长也必须尝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鼓励孩子的创新思维时,家长也要尝试接受创新思维……。因此,只有在“双向模式”中与“烦恼一起成长”的父母和孩子才能健全各自的人格。

七、尝试“双向模式”的新型亲职教育和子职教育——在自己的家庭建立“家庭理事会”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

不尝试,“天机”永远是“天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