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一生最痛恨之人是谁?屯田避祸实为无奈,诸葛亮早已预料结局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姜维在洮阳、侯和之战中又一次遭遇惨败,不仅前方军事行动接连受挫,后方又遭遇了严重问题。原来,此时的蜀汉政权已经腐败透顶,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把持朝政。这个黄皓的生年不详,他何时入宫不得而知。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如果刘禅没有“亲小人”的事实,诸葛亮应该不会这么写。无论当时诸葛亮所说的“小人”是否就是指黄皓,刘禅宠信他而误国都是板上钉钉事实。 姜维欲杀黄皓不成,担心打蛇不成反被蛇咬,不敢留在成都,郤正建议姜维:“陇西有一去处,名曰沓中,此地极其肥壮。将军何不效武侯屯田之事,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麦熟以助军实;二者,可以尽图陇右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视汉中;四者,将军在外掌握兵权,人不能图,可以避祸:此乃保国安身之策也,宜早行之。”

大图模式演义里郤正建议姜维的话,并不见于正史,沓中屯田极有可能是姜维自己的主意。当然,郤正话本身是有道理的,沓中屯田除了获得粮食和避祸外,寻找机会蚕食陇右诸郡,应该是重要目的之一。如果仅仅是避祸,只要掌握重兵,即使去汉中,黄皓也奈何不了姜维。

大图模式那么,沓中有没有屯田的条件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沓中的位置。关于沓中的位置,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说法是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二种说法是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和迭部县一带。据甘肃省相关文献记载,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姜维在洮阳被邓艾打败后率部退居沓中,其中明确标注沓中位于舟曲县以西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以南一带。经相关学者及地方工作人员多次实地考察、考证,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沓中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东部与舟曲县西部。其中,姜维驻兵屯田的核心位置就在舟曲县西部的大峪乡与武坪乡两地。

大图模式从图上看,舟曲一带地形多山,这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173米到4504米之间,但白龙江谷地海拔较低,在1200米左右。大峪沟内陆势开阔平坦,又有上万亩肥田沃土,既适合驻军,又便于屯田储粮。迄今为止,大峪乡境内仍留有大量的古遗迹,皆为姜维驻军时命士兵们开凿挖掘的岩洞、古堡及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沓中的气候条件,主要是降水量和温度带。

大图模式从降水量上看,这里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到800毫米之间,降水量虽少于汉中,但在甘肃省属于降水条件最好的地区。

大图模式从温度带上看,这里属于暖温带、亚热带和青藏高原区过渡地带,其热量条件受当地的地形影响很大。总之,沓中位于天然峡谷型盆地中,地势相对较低,热量较为丰富,雨水充足,加上白龙江可以提供灌溉水源,确实是一处非常适合驻兵屯田好去处。小麦较为耐旱,完全可以在这里种植。当时,除了此两处核心地域之外,姜维还在屯守期间命士兵们沿白龙江两岸的桑巴、洛大、麻牙等多地开垦拓荒、广种小麦。

大图模式沓中一方面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另一方面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连接秦蜀之间的阴平古道,就正好从沓中地区穿过。另外,汉中跟沓中不是很远,拥有不少的天然屏障跟防守要塞,而沓中还有一条大峪沟横跨白龙江,其进入的地方狭小陡斜,建立防御工事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峪谷口又坐立在西山顶部,站在那里可一眺几十里,把四周的动静观察的一清二楚。所以,姜维选择屯驻沓中,除了避难与防御战略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自沓中走阴平道,绕过曹魏重军防御的雍州地区,直接西图凉州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舟曲全县也只有耕地14万亩多一点,可以想象,受制于地形,更大面积的开荒是非常困难的。更要命的是,姜维刚刚收完粮食,魏国灭蜀之战已然打响,他的克星邓艾率三万大军向甘肃临洮迈进,即将全面压制姜维所部。当然,这是后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