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上海交大的校园,自带中国近现代“建筑博物馆”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但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古老的校园建筑。在徐家汇,有这样一所百年大学,校园里集齐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一建筑群,集合了东西方古典复兴、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等诸多艺术流派,如同一座展现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百年变化的建筑博物馆。今天,我们一起漫步其中↓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自19世纪末起,这座校园始终在不断“生长”。次第建成的建筑,从未拘泥于某种统一的约束,历时百年,最终成为一道格外亮眼的风景线。
如今,漫步百年交大的校园,整体空间仍然保持了很多最初规划时的要素,校园主干道沿方院展开,两旁种植茂密的乔木,形成林荫道,古典建筑与植物光影交错,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站在大草坪四周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将视线投射到历史建筑上。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被正式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包括现存16处文物建筑:中院(1899年)、新中院(1910年)、图书馆(1919年)、北四楼(1919年)、盛宅(1923年)、体育馆(1925年)、执信西斋(1930年)、工程馆(1932年)、总办公厅(1933年)、校门(1935年)、科学馆(1947年)、文治堂(1949年)、新建楼(1953年)、新上院(1954年)、五卅纪念柱(1925年)和史穆烈士墓(1950年)。
直到1935年,学校的新校门落成,其式样仿传统官式大门,古色古香,碧瓦朱甍,颇为美观,整座校门给人以威严和庄重之感。
1998年华山路拓宽,构成校门一部分的校园桥(虽然河早已干涸,桥仅剩了栏杆和桥头灯),也只好割舍。学校重置了两座象征性的汉白玉桥头灯柱,尚可依稀追寻几十年来的建筑踪迹。校门外的地坪,花岗岩代替了泥砖和混凝土。
2020年12月15日建校125周年之际,交大校园围墙启动改造,华山路校门及周边环境景观都进行了提升。改造方案充分尊重了校门原有的外观、尺度与细节,优化场地的功能与流线。
项目还对校门内侧南北两个花园进行了精心打造,梳理园路,打通视廊,配置植物,增添设施,形成两个开放共享的校园入口区域的景观和记忆空间。
交大徐汇校园自最初选址在中国近代科学思想最早的启蒙者——徐光启生活过的地方,百多年间,从未迁址,这在近现代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交大学子们耳熟能详的执信西斋,建于1931年,在当时可谓设施最全、最先进的宿舍了。在那个电话还未普及、找人要靠弄堂喇叭喊的年代,这里就具备了打直线电话的条件,还可以洗到热水澡。备受尊敬的“中国航天之父”、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曾在此居住。
校园整体风貌
从1896年的南洋公学到今日交大,徐汇校园的华山路校门见证了交大的发展,凝固了时光的印记。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这座科学家纪念馆,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了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地址:华山路1800号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该建筑建于清代,为三层砖混结构的古典主义建筑。主体呈长方形,以罗马古典式庭柱为框架,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草坪、假山等景观。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487弄
上海新邨竣工于1939年,新式里弄住宅,共有混合结构的楼房五十六幢,每幢楼均有小阳台和小花园。
交大华山路校门→钱学森图书馆→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上海图书馆→上海新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