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初中,一定要避免的4个坑
作为一个新初二的家长,经常被问到刚升入初中,该注意些什么。
今天特意对“刚进入初中,一定要避免的4个坑”做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坑1、解题不注重规范
小学阶段,解题规范的要求不高,过程也相对简单,可能从家长到孩子都不太重视。
但到了初中,标准提高了很多,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清晰准确,严禁跳步骤。
我家孩子就因为解题不规范,一张卷子说是不难,但这里扣1分,那里扣2分,一下子就能扣掉上十分。
更糟的是,一旦刚开始没养成规范的习惯,再去纠正,难度要大很多,很多细节在无意识间就犯了错。
建议:从现在开始,从刚开学开始,就强调解题规范性,形成良好的习惯。
坑2、不使用草稿纸
小学阶段,题目相对简单,从思考难度到计算难度都不高,但初中就不一样了,更考验思考力。
拿全等三角形举例:
题目中需要进行3-4轮的全等证明,非常常见,这就需要孩子不断尝试辅助线等,寻找出这3-4对全等三角形来。
可能前面2轮全等,只是为了证明得出相关的条件,为后面的全等打基础的。
如果不用草稿纸,一边要思考,尝试找出全等三角形,一边要把各个步骤的小结论(可能作为下一步的已知条件)记清楚,是很难的。
要知道,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思考,而不是记忆。把已知、小结论写在草稿纸上,能有效化解大脑负担,帮助大脑集中于思考。
在答案书写时,孩子还得从第一步出发,写出逐步推理的详细过程。这都离不开草稿纸的辅助。
反之,如果不用草稿纸,面对稍有难度的题目,孩子看着想着,大概率会走神,一道题花了20分钟,实际用来思考的不过2分钟而已。
现在,我家孩子告诉我他做出了什么题,我都不关心;我只关心,你用了草稿纸没?
因为用对了方法,做出题目就是可以复制的;否则,只能碰运气,时行时不行。
建议:
(1)可以带孩子在阅读、解题甚至玩耍时,用草稿纸进行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写写画画,形成家庭氛围;
(2)买专门的草稿纸,号称浅黄色不伤眼,通过仪式感来督促孩子使用;
(3)用黑板/白板来代替稿纸讨论题目,也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体会草稿纸的作用。
坑3、学了就以为会了
初中的学习量大、课程速度快,知之为知之,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个挑战。
很多时候,孩子按专题学知识点,对照当下学的新知识,照着例题做新题,都会做啊,感觉自己学会了。但到了综合应用的时候,往往傻眼,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我理解其中的原因在于,专题学习的内容不够熟练。
根据《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理论,这样的学习只是停留在1的模式,看到题目还得回忆知识点、思考做法;并没有熟练到2的模式,也就是能够不假思索、一看就能做的地步。
要知道考试考察的,不仅仅是会,更是熟练度,因为必须在2小时内完成。
所以,对于专题的知识点,要进行不断地复习、巩固。
当天会,周末还会么?一课会,一个单元综合下来还能复述出知识要点么?
综合应用的问题,不管是自己做出来的,还是老师讲解才会的,都要进行拆解总结:
用了哪些知识点,这道题是从什么点突破的,怎么能想到这个点?这个点能不能复制?
做题目有总结,1题可以等于10题;没总结,1题就是1题。
总结还包括,跟老师同学学习或自己思考,寻找更简便的方法,不断寻找最优解,提高解题效率。
坑4、课外培优很重要
我们初中班主任非常优秀,带班成绩一向优异。
他跟我们强调孩子一定要自学,反对培优班,因为:
(1)抢跑只能领先一小步,后面长跑得靠自身的跑步能力。能力强,很快就能反超;能力弱,领先的优势很快就会消失。
(2)培优,往往要在很短的课时内教授很多内容,往往是填鸭,很难提升能力。
这就好比大家写文章,上来列三点,每一点举三个例子。
至于为什么是这三点,孩子学前、学中、学后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样的应用和变化,都没有时间顾及。
孩子参加培优,思维是容易受到禁锢的。
一个新的知识,本来关联旧知识,因人而异,体会不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可好,上来就学三点,思维再也没法发散了,思考再也不会拓展了。
孩子培优后的心态也受影响。
好点的孩子,课堂上还能跟着老师查漏补缺,但可能更普遍的情况是,这我都学过、那我都会,但实际上,一测试就会显出原形。
效果不好,可能家长会想,是培优的还不够,再加加码就好了,但事实真如此么?
我们班主任举例的学霸,到了高中更加优秀的,无一不是通过自学获得了真正的学习能力。
当然,课外培优对于短期提分来说,比较立竿见影。但能否提高能力,就需要家长甄别了。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初一的优秀作业,了解下题目的难度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