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傩是什么?绥宁苗乡花桥上的徽记告诉你//图说竹舟江//杨焕礼

本期作者    杨焕礼

图说竹舟江

寻找绥宁苗乡史前文明的足迹

杨焕礼

绥宁有无史前历史?这要从沅水开始说起,从五溪之一的巫水说起。说到巫水,又得从巫水的古名称说起。巫水,据史料记载,湖南省沅水一级支流,即古运水(古称雄溪、熊溪、洪溪、运水、竹舟江、黄石河等)。巫水流经城步、绥宁、会同、洪江4县(区),全长244公里,流域面积4205平方公里,河流坡降1.81‰。流域内峰峦重叠,河道蜿蜒于松杉竹林间,为湖南省主要森林地带之一,竹木出产丰饶。

高庙遗址的发现,证明绥宁这块土地是有史前文明的。(高庙遗址湖南西部洪江市(原黔阳县)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中游)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绥宁在汉朝以前未单独立州县,与黔阳同属一个行政区。)

是竹舟江还是竹鸡江?

说到巫水就不得不说说曾经以绥宁地名命名的巫水古名字——竹舟江。

竹舟江当时是除洪江之外,巫水河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商埠,直到解放前,竹舟江还依然繁华。这里自古水运兴旺、商业发达,是绥宁县商贸物资集散地,历史上境内有大小码头12个,高峰期有商船近20艘,大小商铺客栈上百家,戏楼2处,戏班子2家,花桥3座,家祠4处,武馆1处,黔江会馆3处,商业盛极一时,素有“小洪江”之称。

《绥宁民族志》载:“竹舟江,原为祖籍江……久而久之,人们乘竹筏过河,故谐音改称竹舟江。”,笔者不知“祖籍江”典出何处,查遍所有的典籍,竟无一处记载竹舟江为“祖籍江”。笔者遍访民间,也没有到这种说法,至于竹舟江之名,疑为汉家官吏记名之误或有意为之也不可知,就如湘西凤凰县之地名来源于鸡公山一样。

竹舟江本地人至今还称竹舟江为“久鸡江”(音),“久”是“竹”的意思,“鸡”的字音不变,这样“久鸡江”就是“竹鸡江”的意思。还有我县苗语区关峡人称竹舟江为“diu(读四声中的上声)鸡沟”,其意也是“竹鸡江”。在绥宁不管是南北,也不管哪种民族,他至今仍对竹舟江称谓都是“竹鸡江”。过去,竹舟江在周边一些县市区非常著名,老一辈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有这个地方,这些县市区是:城步、会同、洪江市、洪江区、以及靖州、通道、洞口、中方等,经实际调查发现,老一辈人都把竹舟江称为“竹鸡江”。(本文图片说明大部来本徽刊的《竹舟江原来名叫竹鸡江》一文,点击文章标题,查看本微刊原文。)

竹舟江的花桥

图片为竹舟江洗菜江汇入巫水河的口子上的花桥,桥上亭名为民族亭,此桥名为会龙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长17.5米,宽4米,高6米,两墩三孔平板桥。桥面由12块青石块铺成,每块长4米,宽1米,厚0.2米,桥两侧各立1.5米高的石柱6根,用木枋连接成栏杆,并设木板长凳,供过往行人敬息。1949年原桥被洪水所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重修,九十年代集资修建桥亭。据现在人说法,此桥将交汇于洗菜江的南北两条山岭连成一气,故称会龙桥。但据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回忆,此桥不叫会龙桥,原名叫会同桥,与今会同县名有关,重建桥亭时改名为会龙桥。此桥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继续往下看。

苗族古老的徽记

花桥上的亭子的亭塔鸟兽徽记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史前文明中所传说的南方农耕文明的“象耕鸟耘”徽记忆。

这与苗族古老的傩文化有关。古傩文化已被很多国内专家认定是南方蛮夷稻作民族创造的,苗族是南蛮最古老的稻作民族代表,苗族也理应是傩文化的创造源头之一。与史官文化不同的是,史官文化只记录了南方民族中行傩的表象,认为“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行为,而南方多民族“傩”真正含义则是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而这些傩事活动,时至今日,在巫水河流域依然留存。如苗族的吃新节,祭祀的就是稻神与田神;巫傩法事中,法事从请水开始,祭祀的是水神,庆祖仙祭祀的是祖神。那么祭祀鸟神还有没有呢,表面上看不到有祭祀鸟神的傩事,在法事里确实也没有关于祭祀鸟神的法事,但是在巫傩中,鸟神已溶入到了最高的神权之中。如牌带,也称绺巾,是巫傩中管理和调度各方神圣的指挥法器,在牌带里就放入了老鹰的头和羽毛,以鸟神(即太阳鸟)来统辖诸方神灵。又如,傩母南山小妹的头顶上戴了一只鸟雀,还有一尊傩神像的头上戴着一只更大的鸟雀头饰,此傩神叫神兵小姐,通常和傩公傩母一起敬奉,且放在两位传统傩神的中间位置,说明其地位为至尊。神兵小姐的头饰上的一只能盖住脑袋的大鸟,说明这尊神像就是鸟神,也就是“傩”,只是后来的人把鸟神人物化了。再如,绥宁苗族老人逝世,送葬时棺罩上扎一只大鸟,有鸡、鹤等,其意为人死后归天时由鸟神来引领。巫傩史研究专家认为,傩文化就是鸾凤文化,其实就是鸟徽文化。在这里我没有用图腾两个字,是因为这两时髦的字来源于德国,出现的时间比较近,与古绥宁的甚至古中国文化特征的表述不相符合,因此本文用“徽记”而不用“图腾”之词。

以上竹舟江花桥图片中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据老人们讲,原花桥中间的那个亭塔顶尖上为一只大鸟,大鸟下面一层也是鸟雀,重修花桥时,正是电视剧《西游记》热播之时,会首们擅自将鸟徽改成了孙悟空及其师徒,老人们对这种做法至今还颇有微辞。这又使我记起了我的巫水支流莳竹河流域中苗寨拍摄的花桥,请继续往下看。

绥宁苗寨花桥鸟徽

以上图片为原党坪苗族乡大碑苗寨花桥及桥亭顶部的鸟徽

以上图片为原党坪苗族乡米水苗寨的花桥,桥亭塔上只有鸟与象两种徽记,鸟在上,象在下,此现象证明苗族古老的“象耕鸟耘”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原党坪苗族乡与原竹舟江苗族乡史上原属枫香峒、里管辖)

寨市苗族侗族乡朝仪村花桥,从图片中可以得出的结论,苗族历史上,鸾鸟的地位要高于龙及其它兽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傩,这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里的鸾鸟把龙作为坐骑飞上天的描画吻合。(注:朝仪村虽属原朝仪侗族乡,但原著村民绝大多数为苗族人,且与大碑苗寨山水相连,是典型的苗族村寨)

以上桥亭的建筑风格属典型的苗族建筑风格。

太阳纹

图片为原党坪苗族乡大碑苗寨庵中的一口铁铸古钟,钟上铸有古老的太阳纹。太阳崇拜是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对象,是人类史上巫文化的源头。

太阳鸟

那么太阳鸟和竹鸡江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要弄清竹鸡是一种什么样的鸟。现在,绥宁民间一些地方称竹鸡为“报时鸟”,也有称为“阳春鸟”。古时的人们不像现在能看到准确的时间,只能凭借自然环境与现象来判断,竹鸡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准时叫唤,早上叫唤时,正是劳作中人们要回家吃早饭的时候,傍晚叫唤时,就预示天快黑了,该回家了。竹鸡春夏秋三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因此,其叫唤声传得很远,人们容易听到。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听到竹鸡在什么地方叫就知道是什么季节。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要知道,古老的农耕民族对时间和时序的掌握非常重要,竹鸡又常在人们面前晃来晃去,是古人最熟悉的山鸟。笔者仔细观察了两尊苗族女傩神像上的鸟雀,其形状就是竹鸡。竹鸡应该就是当时居住在巫水河流域的苗族部落的徽记。就像今洪江古城以熊、雄、洪之字而得名,作为巫水河流域中最早被古人开发的竹舟江,被古人称为竹鸡江就不足为奇,而用汉语记录当地语音的地名,因不准确,至今未被当地人民间认可,他们依然沿袭古人真实的叫法,只认竹鸡江,而不认竹舟江,这就与这里的苗族古代信仰密切相关。

你还觉得绥宁这块土地的历史文化不够厚重吗?

也许我们的这块土地在六七千年前

就有了史前的农耕文明

背起你的行囊

到古苗疆绥宁来

走一走,看一看

你会发现这块古老的土地

原来还藏着一个个意外的惊喜

花开半夏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