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城之力”与“刮风式活动”
作者:莫小年,学吧写作组成员。
十一回家,所在的城市因为明年要召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型赛事”,遂到处可见施工迹象——
一直在马路边经营的早市,被集体搬到了新盖好的封闭场所;清洁工人在扫帚上绑上抹布,遇脏需擦,以更细致地打扫;学校对面的商铺则因为重整道路被封门,何时开、开不开,都尚不得而知。
1. 活动:刮风、教练和裁判
我们熟知的运动式治理针对常规官僚治理的不足而发动,那么这种为大型赛事而大张旗鼓的做法,似乎可以叫做“刮风式活动”:形式上是如呼啦啦一阵风扫过,过程上会让人感到一些新气象,效果上则很快又会被其它项目覆盖。
这种为比赛活动而准备的活动,自身也是一场比赛,其中的科层机构是教练员,指导或部署比赛的进行;同时也是裁判员,比赛的成败由他定义。两种身份的重叠互相为对方提供便利,这里要拆、那里得改,这样做就是正当的、必要的、有好处的。其实质,在于绩效作为合法性根源之一的治理逻辑。
譬喻是为了使现象不脱离生活,并形象地显示其特点,刮风式活动反映出怎样的机制呢?
2. 风是怎么刮起来的?
回答刮风式运动如何出现,指向对其语境和逻辑的探究。
买菜的人觉得跑的远了,不方便,菜贩在搬离前忙着告诉顾客自己在新市场的具体位置,“来光顾啊”;清洁工人无奈地说“就这,人家还嫌不干净”;商铺老板不想关门,“新地方还没找到,没办法啊”,学校学生也觉得不便。
管理机构有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行动逻辑,因而需要在刮风式活动中,对人民进行动员,其中诉诸梦想、奉献、美好等词汇的情感的激活与运作十分普遍。曾经,情感工作是革命和集体化时期的成功经验。之后,总体性社会的政治导向式微影响了国族认同的生成,不同于依然有力的资源动员、组织动员,情感动员更可能流为空洞的口号、沦为形式化操作,陷入自嗨、内卷,脱离现实日甚。
这种现象是现代化的后果。在托克维尔看来,强权和集权造成个人的孤立、软弱与麻木不仁,消失的政治激情为对物质财富的激情取代。
这同样发生在晚期现代化的背景中,是现代性创造性地自我毁灭的又一体现。现代化催生规训的权力和知识的生产,后者承诺人的发展与解放,于是既可能为前者提供保障,也可能解构其正当性。
人们在嵌入之后脱嵌(并且缺乏再嵌入的社会性连结),认同、利益的个体化突出,曾经宏大的概念则有成为“僵尸范畴”的可能。即使规训的话语中充满了以“我”做主语的期待,仍无法掩盖其塑造一个个面孔相同的模糊个体的意图,这样的动员效果便被打了折扣。
以上只是从现代化角度提出的一种思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细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