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家乡 | 记录故乡(23)

家乡,家乡

我家住在粤北山区的一个县城,我的老家,那个生养我的村庄,还在一个30公里开外,叫禾上田的地方。为何叫这个名字,现在已不得而知。在2000年前后,村委会在其中一个村口的路边上用水泥砌了一个路牌,上面写着“丰田村”,村子从此改名。但是直到现在,不光是村民,连周边整个片区的人还是继续沿用老名字,习惯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我现在很少回老家了,回去则是要到除夕和初一,这种回家祭祖的大日子,又或者村里人家有什么大事必须得去。从县城的家坐车回去,约摸半小时车程,到一个叫旗岭的地方,还有一段三公里左右的路。这段路以前还通公交,现在只有零星载客摩托车以及趁圩日子才有的面包车,很多时候得走路。那个片区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搬到了城里。我的家乡,我的村庄,就如城市化进城中的其他千千万万个缩影,它再也留不住人了,它正在慢慢老去、凋零,直至消失不见。看着现在的家乡,想着过去的家乡,我无奈地发现已经回不去了。

农村无农民

我的村庄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村前有上百亩良田。这是山间平原地形,平地从村子建立后就一直种植水稻,历经上百年后,在前几年兴起一阵种植砂糖桔的风潮。没过几年,受虫害影响,果树死的死,残的残,果农们损失惨重,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现如今,荒草萋萋,虫鸟出没。而水稻种植,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化产业化的冲击,买粮食的成本比种植成本更低,所以到了后来无人愿意种地。原有的地,只种一些蔬菜杂粮。虽说国家一直对农业进行补贴,但每个村民心里都有杆秤,虽然多数村民没读过什么书,但生活经验还是让他们懂得衡量,关于成本和收益,关于付出与收获。村民们皆勤劳能干,无奈靠天吃饭,很多事情都不由己,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脱贫致富也只能另觅他途,只能纷纷外出打工。

村子原先有100多户人家,1000口人左右。我小的时候,村里还有很多中年男子,现在都已慢慢跨进老年了。除了老年人,村子还有一些留守儿童。中年人和青年大部分外出挣钱去了。大城市消费高,很多人的收入并不高,又无法兼顾工作和孩子,就只能把孩子交给自己留在农村的父母管教。关于儿童留守,关于隔代教育,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过关注,它也的确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我的同龄人中不受管教不在少数,由于缺乏家庭的教育,导致他们也不会约束自己,做出一些越轨之事,最后锒铛入狱。现有的中老年人,由于基本不事农活,很多人家里没有小孩的都到10公里外的工业园区上班,工业园多是一些生产玩具的厂子,工作时间一天10小时上下,能领到2000多工资,一个月大概有4-5天的休息时间。

礼治社会之忧

年二十八那天,正好赶上村里有人新屋进伙,我代表我家出席了。屋主是个年纪比我爸大的伯伯,按照辈份我却应该叫哥。新屋热闹,人员往来,很多村里熟悉的人,我却已经相见不相识,知道他是哪家的,知道名字,但无法按照辈份喊出合乎礼仪的称谓。

到了村落,就回到了费孝通说的乡土社会了。在这里,人们都按传统行事。每个人一出生,他与周遭一切的关系就基本固定了。一代传一代的社会关系,姑嫂叔伯,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称谓。循着这种传统,每个人都构建自己的远近亲疏的梯度社会网络,费孝通管这个叫“差序格局”。它揭示了传统中国里人际关系的特殊主义原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均等。就像一枚石头扔进平静的水面,以自己为中心,泛起的涟漪呈同心圆一层一层向外推,向外扩散。 这样的关系,曾在我幼小的时候给予过我强大的支持,也成为后来我想去尝试各种新事物时的强大桎梏。

乡村社会里,一切行为的准则是是否合乎礼,礼比法更受用,前者决定了你是否被周遭接纳,它生生不息,自成一套体系;后者无情,更多的在规定每个人的权利义务,以此约束个人的行为。在村里人看来,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读的书多更应该知书达理,所做之事更应该与礼相符,而我实际连喊人都喊不对,自然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每每这时我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不上前去打招呼不合礼,上去打招呼无法喊对称谓也不合礼,因此后来我慢慢的不愿意再回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套体系已经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检验,但是放在现代社会,它是否仍旧合理,值得商榷。可以看见的是,法律下乡也在慢慢解构传统的礼,但是却无法建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实。

关于农村风气

我初中之后,村里陆续有人到外面赚大钱,其实是做一些非法活动,偷坑拐骗之类,我一个本家哥哥也做过好长一段时间,前几年还被抓了,关到去年才出来。一个辈份上我叫叔叔的哥哥,大不了我几岁,在外面碰瓷诓人,也时常被抓。到我再大点的时候,读高中读大学了,跟我同龄的很多人也开始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每每回家,总会听到谁谁谁做什么事又被抓了,免不了的结果是每次都会说到这家老人如何伤心,如何整天以泪洗面。

屡屡听闻到一起长大的伙伴走上歧途,总会有一种遗憾失落。这也是在长久的时间里,我对我的家乡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吧。直到现在,家乡的风气依旧很坏,年轻人在外面不务正业,中年人在村里买马赌博,老年人对此无可奈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已经不是他们理解的世界了,只有在出事的时候才会看到他们的心痛。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还有族长、乡绅存在的年代里,哪家要是出了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必定成为家族的耻辱,会受到家族家规的重重处罚,屡教不改者,甚至会被逐出本族。这在那时是最重的处罚了,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比现在的抓进监狱更管用。乡土社会里,一个人要是失去了家族的庇荫,那么必定寸步难行,处处遭受欺负,没有人愿意走到这步。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回家祭祖,村里停了许多车子,一群群中年人扎堆在晒谷坪打牌。村里不及城市,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重要的娱乐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玩纸牌打麻将。平日里大多数人都在外,工作的工作,迁居的迁居,只有过年,祭祖的时候,人们才会如鸿燕归巢,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家乡已是客地,客地已成家乡。而赌博这种不好的风气,在过年这种时候表现的尤甚。虽令人痛心,然无可奈何。在这种场合里,人们表现出来的是对赚到钱的人的羡慕,没有人会管他的钱从哪里来,干净不干净,合法不合法。早些年我还会去看看聊聊,现在则避而远之。

农村的环保和卫生

我家搬到县城以后,因为村里卖山(村委以低的价钱长的时间出租给别人种林木,因而被村里人称作“卖山”)的缘故,几乎每家每户都分到几万块钱,因而那段时间很多人家都建起了楼房,以前的土砖房越来越少了,换成了水泥和砖结构的现代建筑。村民有钱了,但是山林消失了。村子依山而建,现在却失去了山的依附。原本村子有很多山,山上都是种了二三十年的松树,自那之后知道现在,很多山上面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鸟兽罕有。流过村子的溪流,紧接着就断了水。政府报告里森林覆盖率年年高升,我家乡及周遭所见,山上的树木却越来越少,谁在撒谎,谁在鼓掌。村前有条小河,小时候环境还不错,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我亲眼见过长着美丽羽毛的野鸭子和被抓到的10几斤的大鲤鱼。村子下方有一个坝子和一个小水电站,可见这条河当初水量之大,很多周边的村民特意到我们村河里来游泳,那也是过去的繁盛光景,过眼云烟。自从那条河承包给私人做沙场之后,到处挖的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现如今,水葫芦乱长,再也没有人去河里游泳了。老一辈总会说如今这种做法破坏了村子的风水,再无山可依,再无水可傍,在年轻一辈的眼里,大概抓在手里的票子才更加实实在在吧。

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大概是个难题,总不见解决好。每次回去,看到路边遭人乱扔的垃圾,我总会感慨,科技的进步大家都想拥有,观念的进步大家却视而不见。塑料袋、包装、农药瓶等,在村子周边的路边、沟里,随处可见,有些地方垃圾胡乱堆积,虽不至于发臭,也实在不忍直视。村口有个垃圾堆放点,扔到这儿的垃圾一般采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农村环境较城市好,焚烧产生的影响相对小很多,但是并没有取代人们随手扔的习惯。可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最大也就重要的着力点应该在改造人们的思想。而在以人情维系的乡土社会里,卫生观念的改变不能靠法的强制施行,不能像城市一样乱扔垃圾罚款,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身体力行做引领,光靠学校的知识灌输也是很难。

人要是不曾离开家乡,那他对家乡的认知和情感必定是不完全的。在外求学的这几年里,谈话之间我时常被问到“你会粤语吗”“你们是不是说什么都吃”,在对诸如此类问题的阐释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这一切,在家乡自然是不需要的,当你需要的时候往往说明,你在这个环境里显得多么的不一样。在我的县城,粤语和客家话共生共息,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区别开来,在2000多公里外的求学之地,我却不得不在客家人和广府人之间做抉择。我是谁,漫长的时间过去后,这个边界越来越清晰,我有了担负,也有了铠甲。

当我心里的家乡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再回过头看看现实的家乡,我不得不承受这种反差。

我时常涌起一种怀念,怀念那段过去的美好的旧时光。

我怀念的是,哥哥姐姐放学回来搬着凳子小板凳在街道上教我算数写字,夕阳照耀,人影斜长;

我怀念的是,上学路上放假期间我和小伙伴们山上嬉戏、水里抓鱼;

我怀念的是,多少个早晨我和奶奶坐在凉凉的花岗石门槛上,看树叶飘落,大雁南飞;

我怀念的是,我牵着我家的牛走过的许多日子、许多道路。

家乡却只能相见不如怀念了。回忆是条没有通途的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不管家乡怎样变化,许多年前它的根就深深扎在我的心里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方,欲往何处,它都让我知道,我是一个有家的人。

责任编辑:陈素敬

(0)

相关推荐

  • 【CC演讲】李静:用一场村晚,唤起共同的乡情与回忆

    小时候我们常常背那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感受古人佳节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而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我们也在面临着"同在同乡为异客"的窘况,如何拉近乡村里人与 ...

  • “田家速度”树立“田家标准”撑起“田家责任”

    在山东乳山市诸往镇,有这样一个小村,地处镇驻地南的开阔地带,地势平坦坐拥良田,南依大山景色秀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由于长期受农村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垃圾.柴草.粪土乱堆乱放,家禽乱跑,牛羊 ...

  • 博兴陈户张官:一个小村的变迁

    我的家乡张官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全村只有320口人,以前外出都说邻村名字,很穷,就连自己的村庄都不敢说.小村不大,但有我苦涩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也见证了家乡一步步的变迁和步入辉煌的足迹. ...

  • 法学硕士黄文秀:放弃北京高薪,扎根山村扶贫,村民刚富她牺牲了

    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从农村走出来的姑娘黄文秀做出了一个让身边的朋友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她放弃了北京高薪的工作,回到破落的农村,扎根大山,担任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 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 ...

  • 【“爱家乡·胶东散文故乡纪事非虚构写作大赛”(2021)征文】梁绩科 | 蓬莱的海

    梁绩科,1987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蓬莱创作之家秘书长,现供职于蓬莱市第三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涉猎广泛,尤喜散文.爱好竞走.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享受 ...

  • 【家乡水果记录】杏~

    [家乡水果记录]杏~ 杏(学名:Prunus armeniaca),又称杏子,是李属李亚属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杏树全身是宝,用途很广,经济价值很高:杏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机成分和人体所必须 ...

  • 我已失去家乡只剩故乡

    我已失去家乡只剩故乡 放假前,同事问我:你在哪里过年? 我一怔. 我在哪里过年? "哪里"就是那里,是老家,是家乡. 可我的老家仅存数根树.一方池塘 和一幢快要倒塌的老屋. 据说, ...

  • 家乡的白桦林 2018-9-19 23:29

    那片定向抚育过的白桦林 清一色的碗口粗的白桦树 没有一个疤瘌节子的白桦 只有零星的几棵伴生树种 椴树  色树(五角枫) 松树 蘑菇飘香的季节 白桦林里的白蘑菇 白白的   嫩嫩的   滑滑的 既可爱又 ...

  • 蒋跃以水彩绘家乡,在故乡金华举办首展,作品极具东方意蕴

    作为一位金华籍画家,蒋跃于近日在家乡举办了画展,将自己几十年来的绘画成就,以水彩画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不仅展示了家乡的美景,同样也向世界展示了极具韵味的东方美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蒋跃对家乡的情 ...

  • 浓浓家乡味 深深故乡情——读王兴满的散文集《抒写宁海》

    浓浓家乡味 深深故乡情 --读王兴满的散文集<抒写宁海> 文/林海燕 2021年1月,王兴满先生的散文集<抒写宁海>终于面世,该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实话说,拿到此书时,我并没有 ...

  • 豫东南两个村庄的土地流转现状 | 记录故乡(23)

    豫东南两个村庄的土地流转现状 文 | 孙荣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当中,村里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那么"一亩三分地".在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大多数村民时间都花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 ...

  • 记录美好生活23

    这次的美好生活是发生在和老婆一家回四川的老家,在旅途上也是苦尽甘来的美好. 这次旅途打破了我的很多第1次,第1次开长途车,第1次去四川,第1次和老婆一家面临困难. 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一家的感 ...

  • 沙岗村的变迁历史 | 记录故乡(30)

    我们不应该停留于观察家乡的变迁,作为变化轴里的一员也好,作为边缘人也罢,都不应该一味叹息和指责发展带来的污染.人性的变化.文化的流失,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把深层反思留给后代.今天我以"时代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