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里的社会学

作者:莫小年

1 男女博士在发愁什么?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校园里,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当女博士说起男博士时,会认为男性的压力更大,因为要买房子什么的,而女性则无此顾虑。

但是,当问起女博士时,她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自利,同样认为自己承担着求职、落户等的焦虑。

这就很有趣了:我们想象的,和他们经历的,恰恰相反。

这里面涉及两个变量:性别和婚姻。

先来看性别。一方面,我们以为女性的性别使得她能够合法地“弱势”,这样的认知,是在进行性别实践(doing gender)。有关性别的“常识”,就通过这样的自然态度生产和再生产。

另一方面,女博士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依托性别而合理地“坐享其成”,这种自我文化的叙事,说明了竞争在今天的弥漫,以及女性的独立。

再来看婚姻。不论是“男强女弱”还是“男女平等”的婚姻形态,都比较能够为人所接受。反过来,“女高男低”的婚姻还不是那么受认可。但为什么我们总要比较呢?婚姻之中,除了亲密关系外,还有地位的较量么?

或许,婚姻的一个悖论就在于:它一方面制造了团结,一方面也蕴含着分离。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分彼此”,恰恰为婚姻的分离埋下了伏笔。而唯有合适的距离,才能够孕育健康的婚姻结合。

2 应聘会里的社会学

①资本分层和兑换:经济人所能够和不能解释的

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人都是理性的逐利者。在招聘会上,个人成果分成了一级一级,对应着多少多少万的引进待遇。

这显示出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层化和交换。按布劳的观点,交换引起竞争,竞争引发分化。在招聘会上也是如此,抢人才的“抢”字,就是竞争的表达。

说人是理性的,但一些“小地方”开出年薪很高的待遇,也吸引不了普通的博士生。经济人的假设在这里遇到了挑战,需要纳入其他变量来解释:地方社会经济条件,学校综合实力等。——这些作为符号资本,影响着求职者对岗位的态度。

②内卷化和马太效应的联系

成果评定不看内容,只看期刊级别,一味追求数量,质量要靠数量来证明,抢人才也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

抢人才抢人才,越是“好地方”,人才越趋之若鹜,“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也频频发力。

内卷化和马太效应具有逻辑上的关联么?内卷化是否成为了马太效应的必然结果?一旦有有利的内在能力和外在条件,使某一方能够攫取更多的资源,这样狐狸一般的食利者就可能丧失灵活性和进取心,转化成狮子般的强暴者,展开精英的循环流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