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好多病人拿着肾功能化验单发现多了一项eGFR,看到低于正常值非常恐慌和焦虑,担心得尿毒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给大家谈谈eGFR。
GFR是肾小球过滤率的英文缩写,是指单位时间内肾脏滤过的血浆量。然而,GFR不能直接测定,只能用某种标志物的肾脏清除率来代替,或通过公式推算出来,称之为估算的肾小球过滤率,即化验单上看到的eGFR。一般认为菊粉清除率是检测GFR的公认标准,但由于测量方法繁琐,价格昂贵,需要持续输液和留置导尿管,故临床不常用。那么我们化验单上eGFR是怎么来的呢?这主要通过公式法计算得出的。常用的估算GFR的公式有:CG公式、CKD-EPI公式、MDRD公式等等。即通过血肌酐、尿肌酐、尿量、年龄、性别、种族等,计算出eGFR,我们医院采取的就是CKD-EPI公式。美国肾脏基金会/肾脏病生存质量工作组(NKF/KDOQI)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其确定主要是基于肾损伤的证据和GFR,肾损伤包括肾活检病理学检查异常,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伴或不伴GFR<60 ml/min·1.73 m2,时间超过3个月,另一种情况不管有无肾损害的其他表现,只要GFR<60ml/min/1.73m2 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K/DOQI还对慢性肾脏病进行了分期,即1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亢进(GFR≥90ml/min·1.73m2),2期:肾小球率滤过率轻度下降(GFR 60-89ml/min·1.73m2),3期:肾小球滤过率中度下降(GFR 30-59ml/min·1.73m2),4期:肾小球滤过率严重降低(GFR 15-29ml/min·1.73m2),5期:肾衰竭(GFR<15ml/min·1.73m2),往往需要透析治疗。K/DOQI工作组的目的是通过制定较早期肾脏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强化了慢性肾脏病早期识别的重要性,有利于对肾脏病进行早期评价和早期干预治疗,从而可以延缓大部分病人的肾脏病进展,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此后的指南更新又增加了白蛋白尿来对CKD进行危险分层。据2012年统计我们国家慢性肾脏病(CKD)发生率高达10.8%,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60岁以上超过16.3%的人有肾功能减退,80岁以上达到64.1%。而对于CKD患者而言,年轻患者倾向于进展至ESRD,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死亡,因此早期诊断CKD,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防治CVD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第一是看到化验单上eGFR降低,非常紧张我是不是得了尿毒症?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我们知道影响eGFR的因素较多,公式法并不适合所有病人,如一些早期糖尿病肾病,肥胖患者常有肾小球高滤过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也会慢慢减退,GFR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般而言40岁以上GFR每年下降1ml/min·1.73m2,因此需要区分疾病所致还是正常的衰退。
第二,我们知道过去临床上用血肌酐来评价肾功能,但是血肌酐并不是一个灵敏的指标。肌酐是肌肉肌酸经非酶促的脱水反应而生成的,与人体肌肉总量存在一定的关系。有些人血肌酐值在正常范围,并不代表你的肾功能就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肌酐还可被肾小管排泌,肾功能下降的越多,由肾小管排泌的肌酐占肾脏肌酐清除的比例越大,而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等常存在肌肉萎缩,蛋白质摄入减少,造成肌酐生成量减少,本身的肌酐水平就比年轻人低,可见血肌酐值并不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指标。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如果两个肾脏都正常,那么只要一个肾脏发挥功能,血肌酐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当发现血肌酐升高时,有近一半的肾已经“坏掉”了,因此需要通过肾小球滤过率来评估肾功能,以期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早期干预。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eGFR的数值,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应将肾功能、尿白蛋白测定作为年度常规检查,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诊断还需结合病史、尿液、血液的相关检查。当然要想准确评估GFR,还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法(ECT)来测定:即静脉注射一种放射性物质99mTc-DTPA,此物质大部分通过肾脏滤过,而不发生其他变化,根据放射性药物被清除的速度和数量计算得出e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