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旅扬返乡随笔/ 文:焦晓琴

旅扬返乡随笔

焦晓琴

于我而言,扬州是孩提时“烟花三月”里的憧憬;少年时“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盛名下的向往;长大后“二十四桥明月夜”里玉人迎风吹箫的绮丽梦幻。一声扬州,勾起我脑海千年历史长河中多少思绪;一声扬州,激起我心湖唐诗宋词里缠绵悱恻多少情愫;一声扬州,搅动我胸怀朝朝暮暮多少倾慕?

此生有幸,终于有缘千里会扬州。扬州,见到你的那一刻,你如同那千年永生的豆蔻少女在我面前缓缓揭下面纱。虽有之前的无数遍遐想,我还是被你的婉丽无双惊到。在我眼中,你的花颜水质,你的柳姿石骨,你的亭阁廊桥,不论是在柔阳暖照的白日,还是在明月华灯的夜晚,都是那般清丽柔美。

昔日二十四桥上的玉人虽飘然远去,桥边红药亦已成故闻,今时却有玉带衔云之妙构、丹桂绕阶之馥郁。梦中的二十四桥仍美轮美奂!

静立桥上,远眺那一江静水含碧烟、千条柔丝掩清阁,脉脉无语间已是情思满胸臆;回首凝眸,但见五亭淼波显画意、钓鱼台摄三江影,伫立思量间妙姿早印心头;且坐凭栏,看水中云天悠悠、池旁巧石情闲,此时此境做个散人亦好。猛抬头见一片花海喜人,似要将无限娇美尽展,此地便唱一曲风月何妨?驻足再听石上流水淙淙,未入深山却喜闻泉声,未临深渊竟仰见挂瀑,这叠石匠心当真佳绝!好一个扬州美园林,这风光景致怎一个“瘦”字了得?

数日乘车赏游,但觉满眼碧树青于天、两行春色冬犹在。一时间骋目车外,喜观不尽。忽一日,极目树外,仍见树与搂舍,心中隐生惶恐。复又延颈远望,只觉绿树重重仿佛屏障,看不见心中所系。霎时,心中的惊惧真切起来,脑中所现尽是“水阔鱼沉”的怅惘和寒灯照梦、愁肠化泪的悲戚。一时心绪不宁,收目回望方觉身在车中,忽又欣然。当此承平之世已有机载车乘之便,虽远隔千里,亦不会乡魂凄黯、有庾子山之悲!幸哉幸哉,若有思亲之念,一日之间便可共坐桌前同话扬州。

几日后终于返乡。

离机入车后惯望车外,入眼是一川金白色的山峦,心中顿觉欣喜亲近。我竟舍不得换眼,忙凝目观去,只见群山默默静立,虽不言一语,却是那样摄人心魄。它那与大地浑然一体的色质是那样朴实厚重,让你有种想投身于怀的冲动;那斧砍刀斫般的棱角,仿佛是一个气拔山河的男子的筋骨肌肉,是那样的雄壮坚毅;那疏疏密密点缀其间的枯黛远色,又似是它沧桑的心曲和千载流年的印痕,让你相望也默然。

这就是北方冬天的景致,这就是北方的山。虽没有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没有树间似锦繁花的装点,但它却拥有着永恒的深沉的美。我心中暗暗惊叹着抬头,只见无边穹窿正接山际,群山便如置身碧天怀中,山顶更有几缕云丝悠然展空,真是好一幅丹青难绘的天地之画!

渐渐,日薄西山,金色的夕晖漫天洒下,群山于是被上一层暖光,变得遍体金黄。触目处,那暖融融的光色看地人心都暖了、醉了。又过一时,山边已是圆月高升。忆起扬州的“二分无赖”明月,似觉此时月明更甚,难怪古人云“月是故乡明”,此话当真不谬。

车离川边,只见路边两行树木叶落已尽,只剩条条枯枝萧瑟伸展。我正感叹北方之树不如南方树木四季常青,却于蒙蒙夜色中远望见路边一片疏林恰如水墨画中那般清远殊妙。我于此而叹,枯木亦美,其胜在境!

车行辗转,眼前山、树交迭而过,心中忆起扬州秀景,忽觉北方之景犹如铮铮男儿,而南方景色正如婉丽女子,一刚一柔既各有风情,却又妙合天成。如此思来,便深感我国地域辽阔之好,竟可同时拥有迥然不同的南北胜景,实是我等华夏儿女之幸!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作者简介】

焦晓琴,女,汉族,生于1983年6月,毕业于陇东学院(甘肃省宁县师范“3+2”大专进修院校),爱好文学。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金陵译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启事

《教师文坛》征稿启事

为师之道 / 文:袁斌

我的山村教师生活(一) / 文:幸国平

大学老师的担忧:如果不让小明通过答辩,他会不会跳楼?

【教师文学-专栏】回忆在双桥一年的读书生活/ 文:乔亚雄

【中师生-专栏】阿 文 / 文:随风飘悠

【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 记我曾经的中师恩师李振才先生 / 文:李海英

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文学园地】 回家的路上 / 文: 馨怡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童年记忆-专栏】苏联白鸡蛋和小人儿书/ 文: 醉卧蘭亭

【童年记忆-专栏】自豪的初中生 (我的初一乙班 1) / 文:施扬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坛》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1.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2.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3.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欢迎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的朋友们赐稿;4. 《译海精品》专栏;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5.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0)

相关推荐

  • 辞旧迎新,元旦感怀(散文随笔(3)

    [广龙霄云/散文]辞旧迎新,元旦感怀(散文随笔(3)  作者:庞霄云 (三) 最终的感叹,变成了许多搁浅心地上的话语,充满激情,回望感触,注目沉思,感叹万千,思想自己被政策领导动员强制提前退休十八个年 ...

  • 醉卧秋天里

    剪辑/小石潭记

  • 《容斋随笔·卷九·唐扬州之盛》

    <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 ...

  • 【教师文学-专栏】诗歌三首 / 文:唐艳丽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寻春> 旷野 依旧干瘪枯黄 无生机 北方的春 总是来的慢 今年一如往年 驻足远眺 山色 ...

  • 【教师文学-专栏】母亲的礼物 / 文:曹广然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年逾八旬的母亲,身材瘦弱,背驼得更厉害了.她满头银发,皱纹无情的爬满了她的额头和面庞,眉宇间写满了人 ...

  • 【教师文学-专栏】 刚好遇见你 / 文:唐艳丽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认识他,还是在他的课堂实录中.记得那是一次公开课,我讲的是<只有一个地球>,在自己设计教 ...

  • 【教师文学-专栏】 毕业典礼那天 / 文:胡娟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老师,你什么时候给我们开毕业典礼啊?"又有一些同学追着我问了."只要 ...

  •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父亲 / 文:王离理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吃过午餐,86岁的老父亲拄着拐杖,忍着双腿关节疼痛,第三次去卫生间剔牙洗漱,专门供父亲剔牙篓子里的牙 ...

  • 【教师文学-专栏】 / 内蒙之行 文:安俊彩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幸福是什么?用我朴实的文字记下我平淡真实的生活,这就是幸福! ----题记 (一) 刚放暑假,老公便 ...

  • 【教师文学-专栏】 / 星星不见了 文:郝志方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星星不见了 文/郝志方 山村的夜晚格外宁静 夏虫在拼命地比赛歌唱 清脆又悠扬的声音 在空谷中回荡 习 ...

  • 【教师文学-专栏】我本凡人 / 文:郑向阳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岁月的河流不急不缓,静静流淌,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从指隙中流过.驻足回望,有过年少的轻狂,走过曾经的 ...

  • 【教师文学-专栏】 / 思想的碎片 文:卞彬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儿童文学|亲子教育 思想的碎片 作者:卞彬 1 当一支蜡烛燃烧时,有人看到烛光,有人看到烛泪. 只看到烛光的人,大多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