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芦高山

威远芦高山,位于威远县新场镇联丰村七组,它矗立在威远河葫芦峡谷右岸与新场河左岸之间的山脉中,海拔846米,它是荣威穹隆(威远背斜)东侧山脉上的最高峰。从新场镇场出发往东去,经观音堂摩崖石刻(卡房村)到芦高山约10公里(直线距离约7公里)。芦高山峰顶山脊成半圆弧形,在弧形山脊下面的台地上建有田家祠堂,明末清初入蜀的一支田氏族人世居观音堂至芦高山一带,至今已历十二代人。如今田家祠堂虽已残破,但“宝德錫福”的祭祖神位牌匾、“荆树蕾昌千秋蕊(发),神光永佑万载馨香”的楹联和供桌还在,在供桌裙板内则还有木刻楹联“身坐黄金地,面向白玉山,横批是聚宝堂”,今年62岁的田辛明大哥和他84岁的老母亲仍然居住在祠堂里,守住这个由先辈选中的风水宝地。田辛明保存着由他曾祖父抄写的田氏族谱,这部田氏族谱抄录于民国九年(1920),谱中记录了烈祖田启华和长子田子昌于清初由广西省平乐府恭城县迁入威邑,定居观音堂狮子屋基,次子田子荣则出生在观音堂狮子屋基,田启华去世后葬于“炉高山”,这支田氏宗脉字派为:“启子宜再文、川荣世泽辛,安乐长喜庆、永远振家声。”谱中详细记录了田子荣一房枝繁叶茂在观音堂至芦高山一带的繁衍。此外,在《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大殿前刻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的《重修万阁序碑》碑文中,记载了地主田宜德(田子荣之子)出米数石,田再贵(田子荣之孙)出钱二千文,田再贵之子:文宗、文富共出钱三千文,文宣(抄谱人的祖父)、文宦共出柱头,率领众人出钱出物出力重修观音堂摩崖石刻大殿的善举。从谱中可以看到,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芦高山被称为“炉高山”。“炉高山”这个名字与半圆弧形的峰顶山脊状如残缺的丹炉有关。登上芦高山峰顶,田辛明向我介绍说:天气晴朗时,登上芦高山顶向南可看见威远县城和自贡的盐井天车,向东可看见资中县城。

威远芦高山在古代可能称为“葛仙山”,也可能是一座道教名山,相传东晋道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寓此炼丹。清乾隆《威远县志——山川》记载:“葛仙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中有土窟,深广各三丈余,相传葛洪寓此”。乾隆《威远县志——古迹》又记载:“旧遗王殿址,城北四十里,殿废址存”,笔者已撰文述及此“旧遗王殿址”古迹就是今人所见的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详见《新场观音堂摩崖石刻》一文)。虽然今天我们在芦高山上看不到乾隆《威远县志》所描述的葛仙山的土窟,但是芦高山峰顶半圆弧形山脊状如残缺的丹炉曾有“炉高山”之名。又由于芦高山位于观音堂摩崖石刻的东侧,并且二者分别与县城的距离十分相近,因此笔者认为:威远芦高山可能是乾隆《威远县志》记载的葛仙山。

葛仙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唐《元和郡县志》(成书于813年)的昌州昌元县条目中。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置昌州,昌元县(今荣昌)与州同置。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葛仙山,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详见附录昌州史料摘录)。此后,葛仙山的名字又出现在北宋《太平寰宇记》(成书于987年)的威远县条目中。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葛仙山,在(威远)县东十五里,古老相传云葛仙公曾游之地,今又随地割属昌州。”《太平寰宇记》又记载:“昌州,……以昌元县为倚郭,景福元年(892)移就大足县,即今理。……西南至荣州三百七十里。”而北宋《元丰九域志》(成书于1080年)在昌州条目下记载:“上,昌州,昌元郡,军事,治大足县。……西南至本州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至荣州二百里。……葛仙山,葛洪于此山得仙。”南宋《舆地纪胜》(1227)在昌州景物条目下记载:“葛仙山,《元和志》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图经》在昌元县百余里,其山下临中江(今沱江),上干霄汉,以葛仙翁居因名,山有炼药岩、洗药池、甘露茶、仙茅草、打子石,俗谓掷石而住其兆得男。葛仙院,在昌元县西一百五十里,上有偃松、侧柏、丹灶、天池,仙人张道陵造殿堂见存,按《图经》系张道陵成道之地,葛洪于此得仙,今称崇果院。”南宋《方舆胜览》(1239)在昌州条目下记载:“葛仙山,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下临中江,上干霄汉,以葛仙翁名炼丹岩洗药池,有甘露茶、打子石。”

威远芦高山,作为一个亘古未变的地理坐标,它的地理位置对我们释读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的疆域和治所,具有重要意义。对上述葛仙山与昌州的史料分析研究后,假如威远芦高山就是史料中记载的葛仙山,则笔者认为:一是,自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设立昌州起至南宋末期,包括威远芦高山(葛仙山)在内的威远县东北和东部的部分属地曾割属昌州,在宋朝(和义县并入威远县以后)荣州与昌州的州界,就是威远县与昌元县的县界。须要提及的是,《元丰九域志》记载了昌州与荣州的一处州界,在今大足县西南150里即在今隆昌县城附近,表明在宋朝时期荣州威远县的县城(今严陵镇)东南侧的一部分属地,仍然跨过沱江并覆盖到了今隆昌县县城一带。在唐宋时期,在沱江东侧的威远县属地,可能就是唐初隆越县并入威远县的那部分疆域。二是,《太平寰宇记》关于葛仙山的史料记载中,保留有威远镇、威远戍和早期威远县的治所位置信息。即该史料提示威远戍和早期威远县的县治(驻防)所在地,在今新场镇的老场村(场)一带,从老场出发往东去芦高山约7公里。今威远县城(严陵镇)东十五里,只有浅丘地貌的馒头山,没有上冲霄汉的穹隆高山。三是,《元和郡县志》记载葛仙山在昌元县南,可能为县西之误,从《舆地纪胜》记载葛仙院在昌元县西的详细描述中可以佐证这点。有资料显示,在今荣昌县盘龙镇有古昌州遗址,表明盘龙镇在唐朝曾是昌州州治和昌元县治,而威远芦高山(葛仙山)就在今盘龙镇的西向80公里左右,其距离与史料记载基本相符。

陈廷德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附录:昌州史料摘录

昌州史料摘录

一、《元和郡县志》

昌州。昌元,中。元和户一千一百九,乡七。按:此州置自乾元,故不载开元户乡与贡赋。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郡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758),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775),本道使崔宁又奏复置,以镇押夷獠。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喦,极为险固。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里。正南至沪州取合江县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资州三百里。东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元和贡:筒布。按:元和赋传写缺。

管县四:静南,昌元,永川,大足。

静南县:中,郭下。乾元元年与州同置。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濑皮溪,西临耶水。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大历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二、《太平寰宇记》

昌州

昌州,昌元郡。今理昌元县。唐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余(渝、合)、资、荣等界地。昌州至二年,张朝、阳琳作乱,为兵火废。大历十年,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复置,以御番戎。旧理赖婆溪南,以昌元县为倚郭,景福元年(892)移就大足县,即今理。

元领县四,今三。大足,昌元,永川。一县废,静南。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东北至东京三千八百三十里。东北至西京三千七百里。东北至长安二千三百里。西至资州二百三十里。东至合州一百八十里。北至普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泸州七百二十里。东南至渝州七百二十里。西南至荣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资州四百一十里。东北至普州四百里。

户:唐管户,一千一百九十。皇朝户,主一千一百八十,客一万二千七百。

风俗:略。

人物:无。

土产:班布、筒布、金贡绢。

大足县:略。

昌元县:西一百里,旧四乡今三乡,与州同置,东接赖婆溪。赖婆溪在县南五十步,源自静南县来,多有石磧,不通舟行,因赖婆村为名,旧为州所理。赖按山在县南九十里,四面悬绝,大历四年在山置行州。

永川县:略。

三、《元丰九域志》

上,昌州,昌元郡,军事。(唐中都督。皇朝乾德元年为上州。治大足县。)

地理。(东京三千六百二十里。东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合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资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本州界一百一十里,自界首至渝州一百九十里。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普州九十五里。东南至本州界二百二十里,自界首至渝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至荣州二百里。东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合州一百里。西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自界首至普州一百二十里。)

户。(主五千八百二十二,客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一。)

土贡。(绢一十匹,麸金三两。)

县三。

上,大足。(五乡。大足、龙水、陔山、安仁、永康、河楼滩、刘安、三驱磨、獠母城、静南、李店、龙安、米粮一十三镇。有牛斗山、大足川。)

上,昌元。(州西一百里。五乡。赖川、滩子、子、清滩、安仁、罗市、小井、安民、龙会、鸭子池、延滩水、 滩、实盖、归仁一十四镇。有葛仙山、赖波溪。)

上,永川。(略)

古迹

昌州。伍子胥庙。葛仙山,葛洪于此山得仙。盐井。旧昌州城。

四、《舆地纪胜》

潼川府路

昌州

……

景物下:“…葛仙山,《元和志》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图经》在昌元县百余里,其山下临中江(今沱江),上干霄汉,以葛仙翁居因名,山有炼药岩、洗药池、甘露茶、仙茅草、打子石,俗谓掷石而住其兆得男。葛仙院,在昌元县西一百五十里,上有偃松、侧柏、丹灶、天池,仙人张道陵造殿堂见存,按《图经》系张道陵成道之地,葛洪于此得仙,今称崇果院。…”

……

五、《蜀中广记》

荣昌县:乾元间于此立昌州及昌元县,今名洪武四年(1371)改,介于荣州也。府志旧州坝有昌州巡检司,又云荣昌治西昌元里即唐昌元县址,亦嘗充静南军使。

六、《大清一统志》

废昌州:在荣昌县北。……

昌元废县:在荣昌县西北。……又,《明统志》元改置昌宁县,明改荣昌,而元史地理志不载。

摘录:陈廷德  二〇一二年八月

(0)

相关推荐

  • 卷一百九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兰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兰州府图> 兰州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兰州府表> &l ...

  • 明一统志卷八十五

    浔州府[东至梧州府藤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西至南宁府宣化县界五百一十八里南至梧州府容县界一百八十八里北至桞州府武宣县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南京五千五百里至京师八千五百四十五里粮三万六千石零] 建置沿革古百粤地 ...

  • 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顺天府[东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八里东至遵化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宣化府保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南至天津府青县界三百一十三里北至边墙一百七十五里东南至天津府天津县界二百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县界 ...

  • 卷一百六十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 ...

  • 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海门厅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海门厅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海门廰表> 钦定四库全书 ...

  • 权威发布 |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先进经验分享会在四川威远举行

    公众号封面首图系原创设计 5月6日,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省教育厅.内江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年度总结活动--校园足球工作先进经验分享会在 ...

  • 【辽宁丨阜新】历彦军丨威远堡晨光悟语

    威远堡晨光悟语 作者/历彦军 迎着初夏的晨光,漫步在寇河岸,感悟人生,偶有所思,结成花絮,与朋友们共享. 逢场作戏最大的不幸就是进入了角色而不能自拔. 雄鸡一唱天下白,但是猫头鹰却在心里诅咒天亮的太快 ...

  • 【孔庙】甘肃巩昌府文庙:威远宏楼,大殿改型

    2021年3月14日继续在甘肃境内寻访,今日一早王家安先生带我去吃当地有名的胡辣汤,他说这里的味道与他处不同,当地人特别喜欢这种口味,每天早晨前来就餐者会排起长长的队,故他特意请甘肃贡院博物馆馆长贾守 ...

  • 【辽宁丨阜新】历彦军丨独坐威远堡的夕阳里

    独坐威远堡的夕阳里 作者/历彦军(辽宁阜新) 威远堡的晚上与众不同,它没有都市华灯初上时的喧嚣与繁华.夕阳映红了西边的天空,落日的余辉静静地洒在威远堡的青山和沃野,洒在那寇河的碧波里. 在威远堡宁静的 ...

  • 【辽宁丨阜新】历彦军丨威远堡初夏的泥土

    威远堡初夏的泥土 作者/历彦军(辽宁阜新) 捧起一把威远堡初夏的泥土 紧紧地攥在手心里 感触她跳动的脉搏 聆听她芬芳的呼吸 三度春秋 与你共伴朝夕 你哺育了岁月 岁月深情地拥抱着你 那草叶上的水珠 有 ...

  • ​【总第1403期】【辽宁丨阜新】历彦军丨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威远堡

    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威远堡 作者/历彦军(辽宁阜新) 我每天就是这样,走在下村的路上,迎面遇见一辆辆熟悉的车辆,遇见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沿着302省道行走,从镇政府到村里5公里的路途上,我是惟一一个徒步行 ...

  • 【区县新闻】四川威远:以示范园创建带动乡村振兴

    2021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公布<关于印发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的通知>,四川省威远县凭借无花果产业成功入选. 威远是"中国无花果之乡" ...

  • 【辽宁·阜新】历彦军丨致敬威远堡大地

    致敬威远堡大地   作者/历彦军(辽宁阜新)     报春的喜鹊 在杨柳飘动的绿丝绦中飞起 榛子花在喜雨的春夜 绽放着神奇 威远堡潮湿的泥土 吐纳着春的气息 从阜新到开原 从辽北到辽西 从细河之滨到寇 ...

  • ​四川威远《余氏家(族)谱》存疑释解(连载二)

    四川威远<余氏家(族)谱>存疑释解(连载二) 标签: 成吉思汗 四川威远 余氏 余氏家(族)谱 余氏家谱 余卫强 蒙古 黄金家族 (二)承前启后的谱记始祖铁木健 (说明:文中第一人称&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