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瞒着我,在我房间装了监控…”极端的控制欲,是亲子关系的致命毒药!

前段时间重刷高分英剧《黑镜》,第四季的第2集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悲剧。

未来,有公司研发出一种系统名叫“大天使”,当系统芯片植入孩子脑部后,家长便可以通过孩子的视角,时刻监测他/她的行为,甚至可以屏蔽掉孩子看到的一切消极画面,让他在真善美的世界中长大。

小女孩Sara曾经走失过一次,焦虑的母亲为了避免Sara再次受到伤害,决定为她植入“大天使”系统。

植入芯片后,Sara看不到邻居家那条可怕的恶犬了,也看不到打架的男孩子,甚至看不到病倒的外公……在妈妈的选择下,她不需要面对任何丑恶,也不会感受到任何负面情绪。

Sara的位置、情绪、行为、健康状况等信息,会随时传送给妈妈。在这个被选择性屏蔽的世界里,她与真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可是这样过度的监视与保护,真的对孩子好吗?

在故事的最后,由于母亲始终可以实时定位到女儿,并观看女儿的一举一动,已经成年的女儿不堪监视,打伤母亲离家出走。

被约束得越紧,Sara就越渴望看到真实的世界。世界上的所有伤害和负面,不是你不看,它们就不存在。不看,只是因为缺乏勇气;不看,更是一种逃避和怯懦。

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大天使”系统,却有着同样心态的父母亲,焦虑,操劳,以及对子女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其实成长本就是充满未知的探索过程,但有些家长太害怕孩子“走弯路”、“被伤害”,于是自作主张为他们戴上各种各样的保护镜、披上坚硬无比的铠甲,而且还要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能有所偏差。

殊不知,家长们这样强势地操控着子女的生活,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费尽心思地给子女安排好父母所希望的人生,本以为孩子会感激,可是实际上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行为只笼罩着控制、自私的阴霾,这样的“爱”孩子根本消受不起。

90年前,思想家鲁迅,就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鲁迅49岁得子,起名周海婴,之所以取一个“海”字,一是因为鲁迅对上海感情深厚,二是因为儿子生于上海。

虽然是美好寄托,鲁迅却不强求儿子接受,他说:“如果孩子以后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这是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在《风筝》一文中,鲁迅也曾提到自己认可的教育理念:“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身为作家,儿子海婴却不具备他的“文学基因”。

海婴时常被其他长辈拿来同父亲比较,但是鲁迅却对此不以为然,从不强迫海婴背书、学习,反而“放任”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得与孩子一起玩,买来各种有趣的玩具,父子俩一起研究新玩法。

这是对成长天性的尊重。

在鲁迅看来,尊重天性,尊重自然,就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是鲁迅留给海婴最后的话。

这是成长型父母的本质,就是不轻视、不小看。只有这样,父母才肯和孩子站在一起,愿意“看见”天性,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长节奏。

人生的控制权和决定权,终究要握在自己的手里。

对父母来说,与其掌控孩子的生活,想方设法为他们遮风挡雨,不如放手让孩子学会飞翔,让孩子长出丰厚的羽翼保护自己。

两年前,一位名叫孙安佐的18岁少年声称要去学校射击,随后被美国警方搜出一把手枪和1608枚子弹。

这件事,引起了大众的热烈讨论。而讨论焦点之一,便是孙安佐妈妈的教育方式。

孙安佐的妈妈是台湾女星狄莺。狄莺曾在节目里透露,从小到大,她都严格控制儿子的饭量,甚至每天花七个小时盯儿子吃饭。

小学毕业前,从来不让儿子单独出过门,哪怕是门口的便利店都不行。

她对儿子的学业更是高标准、严要求。

她还动不动向孩子诉苦:妈妈为你牺牲了一切,改变了作息、没了朋友,还天天照顾你,你怎么对得起我?

表面上,狄莺为了儿子付出一切。

但实际上,她不过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样子。

被控制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靠父母推着走,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缺乏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空心人”。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

在控制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收敛自己、察言观色,长此以往,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说出“自己想要什么”,而是一味思考“父母想要我做什么?”

也许这样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是“懂事”,可实际上,这是“低自尊”、“讨好型”人格的前奏。

他们习惯性否定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存在,渴望通过别人的认可换取认同感。

在国外,曾有一位父亲因一项奇葩的罪名入了狱,理由是他连续13个小时逼着8岁的女儿吃蔬菜,可女儿根本不喜欢。

国内也有很多父母在子女房间里安装监控。

之前在抖音上看过一张视频截图,内容是:分享一下我父母在我房间安的监控。

父母如果担心家里和孩子的安全,在客厅或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或许可以理解。

但房间是隐私空间,特别是初高中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安放所有的情绪和行为。

在教室里有摄像头,回家房间还有摄像头。

一切都暴露在监视之下,这该让孩子如何自处?

想象一下,你换衣服、脱裤子、睡觉、刷手机……不管你做什么,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即便这双眼睛来自于你的父母,想象一下也是格外恐怖。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尊重孩子的隐私,也不知道照顾孩子的自尊和感受。80、90后被父母偷看日记;现在的00、10后,被父母偷看聊天记录、被偷拍、被监控。

网上曾做过一次调研,很多孩子都表示自己的房间被父母监控了👇

节目《圆桌派》中,有一期讨论的话题是“为什么有些父母爱说孩子不是亲生的,是垃圾箱里捡来的?”

窦文涛的观点是:家长们之所以这么爱逗孩子玩,其实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孩子的控制欲作祟,即我让你哭你就得哭,我让你害怕你就得怕,我让你笑你就得笑。

窦文涛指出了这类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他们最需要控制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颗想要控制孩子的心。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有控制欲的父母只会果断按键。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学会放手。他们从不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更不会干预孩子的人生。

最好的爱,不是以孩子为生活中心,而是把生命的重心慢慢从孩子身上剥离出来,让孩子学会走自己的路。父母应该正确的表达爱,而不是表达控制,提供温暖的教养,也应该提供自由的空间。

Professor点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做的是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欲,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慢慢成长。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说: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父母不是孩子生命里的监工,而是领路人,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我们要陪在孩子身边,一起前行,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