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教孩子拒绝分享玩具,却获20万网友点赞:这才是明智的父母!
前不久,Professor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热门问题:“来做客的孩子临走时带走了几只玩具,我的孩子抗拒并一直哭,要怎么开导?”
有位答主吐槽了自己的“圣母母亲”:
我妈妈不仅把我的玩具私自送给别人,我不高兴时,还说我自私,小气!她说玩具都是她买的,我不能只顾自己开心,如果我不舍得和别人分享,她为什么要买给我?
她说的很有道理,我简直无法反驳。虽然我很不开心,但我觉得我的不开心反倒是一种不应该。渐渐地,我觉得一切看似属于我的,其实都不属于我,我拥有的一切可能都只是陪伴我一阵子,不可能一直陪在我身边……
从这位答主的分享来看,母亲的“强制性分享”,给他带来了长久的伤害。
但一个国外的妈妈却“反其道而行之”。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大声说了“不”,并且将背后的原因发在了社交网站上,收获了数十万个赞。
这位妈妈叫Alanya Kolberg,她带着儿子Carson在公园玩,有其它孩子过来要玩Carson的玩具,Carson很抗拒,便向妈妈求助。
妈妈告诉他:你如果不愿意,就拒绝他们。
几个遭到拒绝的孩子,回过头就和妈妈们告了状。公园里的其他妈妈们向Alanya母子投来嫌弃的目光。Alanya读懂了目光里的含义:这对母子真没礼貌!
但她同时在网络上反问:“没礼貌的人究竟是谁?是这样做的孩子和自己吗?还是明知别人不愿意,却仍希望别人能够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人呢?”
分享本应该是快乐的,然而,却成为了很多孩子一生的阴影。
很多父母都希望培养出一个大方、热情、乐于分享的孩子,这样以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但不愿分享,就意味着孩子自私、不懂事吗?当然不是!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我们并非活在一个只要有人要求某件东西,你就必须得顺从或放弃的世界。
壹
综艺节目《放学后》里有这样一件事,主人公高子皓的表妹来家里做客。
小客人看上了高子皓手上正在玩的抱抱毯,也想玩。但是,高子皓转过身去,明显不愿意给。
“给妹妹一下!”高妈妈冲他吼了一声。
“不,这是我的。” 小男孩死活不肯撒手。
“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自私,妹妹玩一下就还给你。” 妈妈一把夺过来,给了妹妹:“你要学会分享!”
嘉宾包文婧点评说:“孩子分享之前要多沟通,当他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强制要求分享,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2岁多时便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因此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当孩子不会主动分享时,我们常常觉得这个孩子小气、自私。其实,这只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无法理解“借”的意思。在他们眼里,玩具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被借走了,就再也不属于自己了。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Laura Markham在她的畅销书《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平和父母,快乐手足》)中提到: 强迫孩子去分享,不仅不能真正教会孩子分享的真谛,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
贰
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本身。”
让孩子懂得分享的真谛,懂得分享的意义,绝不采用简单粗暴的强制分享。
演员孙俪曾经用一个橘子潜移默化地教儿子理解什么是分享👇
她问儿子:“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孩子摇了摇头。
孙俪指了指周围的人告诉他:“就是说,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除了给孩子做正面指引,我们还可以借助恰当的时机,让孩子自己体会分享的妙处,让他们尝试做出分享。
在这一点上,谢楠的做法值得借鉴。
面对不愿意分享玩具的吴所谓,她说:“你可以说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们要不要试一试?”
吴所谓一听,立刻高高兴兴地和大家一起分享起了玩具。
站在孩子的角度,分享不分享,只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
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说过: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做决定的权利。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问嗯哼愿不愿意把不常玩的玩具捐给更需要的人。
嗯哼立刻表示不愿意,于是霍思燕继续开导儿子:“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但如果在愿意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对吧?”
没想到嗯哼的反应更大了,甚至生气的摔了玩具。
但是霍思燕并没有生气,而是安慰儿子说:“你的东西,你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过了一会儿,嗯哼冷静下来之后,主动说:“妈妈,我来决定要不要捐。”
我们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比起当下的分享,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及做决定。
在分享这件事上,希望父母们能脱去假客气的外壳,让孩子真正体验分享的快乐。
Professor点评:
分享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愉悦自己。让孩子感受分享的温暖和美好,才是我们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