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变高的一个迹象,80%的父母都错过了

前段时间,闺蜜焦虑地和我说,一向和自己无话不谈的女儿,最近有点反常。

每天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还把房门上贴了“闲人免进”的字样,不知道一个人在做什么。

有次她推门进去,女儿一阵慌乱,话没说两句,就把她轰了出来。

除了不被需要的失落,她更担心女儿有什么心事瞒着自己,比如看了什么不健康的东西,或是早恋等。

就这样,她越是好奇、追问,孩子越不想跟她沟通。很自然的,她把这归结于“孩子到了叛逆期”。
其实,她的女儿今年12岁,有了自己的秘密世界,想要独处的空间,很正常。
独处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能力。如果这种能力没有在小时候被认可、得到培育,反而会失去成年后的安全感和创造力。
01
会独处的孩子
专注力和创造力强
朋友的女儿今年小学五年级,她最近困扰的一点,就是孩子被老师反映上课不专心,总爱开小差。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作客,正巧碰上她女儿写作业,只听得朋友隔一阵就会给孩子一个提醒:“注意你的坐姿,把头抬起来。”

“昂?这个字写错了。”

“你这样做不行,得这样……”

我看到孩子每次想要投入到作业的专注状态中时,听到他妈妈的提醒,就不得不停下来先应对。周而复始,半小时的作业被打断好几次。

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专注力差,也是自然的了。

著名的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没有空间独处的孩子,除了专注力差,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把孩子们留在一个只有桌椅等日常物品的房间内,告诉他们工作人员稍后回来。

等待半天等不到,一开始孩子们也表现出无聊的状态,后来,无聊的他们把桌椅想象成了城堡、船,玩起了角色扮演,不亦乐乎。

这说明适当的“独处”,对孩子创造力的激发,也大有好处。

作家李雪说:“我们能给与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比如孩子在独自看一幅画,可能会动手摸一摸、闻一闻,也可能只是盯着画一直看。

一些父母看到后,总会忍不住告诉孩子这幅画的名字、作者、意境等。

这样做虽然可以给孩子一些知识,但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已经被破坏了。

02

会独处的孩子,内在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尤其是心理上的独处空间。
《零零后》这部纪录片中,有个叫一一的孩子,特别喜欢独处。
当周围的大人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的时候,她回答:“我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父母和幼儿园都尊重了她的选择,一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孤僻,却拥有更多快乐自在的情绪。

独处是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积极情绪的,而无法独处,很容易导致孩子内在安全感差,甚至引发情绪问题。

最近热播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单亲妈妈宋倩,为了让女儿好好学习,专门安装了隔音墙和窗帘,在杜绝女儿被打扰的同时,方便自己监视。

渐渐地,原本乖巧的女儿,因为压力重重,开始逃课厌学早恋,和男友私奔,越发叛逆。

终于在一次争吵中,母女二人同时喊出压力很大,压抑情绪一触即发。

咨询者小莉和我提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时,用的是“一塌糊涂”这个词。

她说自己已经毕业三年,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她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或者和朋友煲电话粥,否则她的情绪就会乱。

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男朋友,结果她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和男朋友的沟通上去了,男朋友承受不了,觉得没有自己的空间,选择了和她分手。

深入交流后,我发现小莉必须缠着男友的原因,是她不会独处,因为她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独处的积极体验。

安东尼·斯托尔说过:人的独处能力是内心安全感的表现之一,而这种安全感是幼儿期逐渐建立的。

小莉从小就喜欢黏着妈妈,上小学前连上卫生间都要她陪着,父母对她保护得特别好,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让她离开过自己的视野范围。

身边好朋友高中时候都一一住校,只有她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学校,一直待在父母身边,不知道独处为何物。

这就导致小莉长大后,对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这件事,没有任何信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03

会独处的孩子,内在更有安全感
关于独处,很多父母认为,只要把孩子独自扔在一边,不理不睬就好。其实不然。

高质量的独处,前提是孩子和父母保持足够好的情感联结。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单寂寞,而是在知道有人关心和爱着自己的情况下,安住在自己的空间。

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当他自己玩游戏时,父母可以在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让孩子抬头可以看到,但不去干扰。
孩子长大后,父母要有意识地为他留出空间和时间,但也不意味着刻意不做交流,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支持。
孤独是一种情绪体验,而独处是一种状态。真正享受独处的孩子,不仅不会感到孤独的,还会因父母的允许,而拥有更多内在的力量。
这时,得体退出,不为孩子独处的状态而感到焦虑,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