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旋律——经典钢琴曲两首
难以忘怀的旋律——经典钢琴小品两首
《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为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Badarzewska,1838-1861)作于1856年,是举世皆知的钢琴小品。结构单纯,浅显淳朴,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逼真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
整首曲子听起来似乎是以一个同样的旋律在不断重复着,但细听后却发现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音高。曲中跌荡起伏的音高带来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和不一样的意境体验。只有在反复聆听和不断揣摩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并掌握领会弹奏的要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它细致微妙的变化。
在作曲方面,《少女的祈祷》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少女的创作。它的作者,巴达捷夫斯卡在她18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这首叙述心灵的曲子,二十四岁便因肺炎匆匆离开了人世。她的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但大部分作品都默默无闻,只有这首《少女的祈祷》广为流传,成为世界上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
巴达捷夫斯卡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带给我们的这首曲子就像是音乐圣坛里的一朵奇异的小花,以它娇小的身姿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每当静下心来细细聆听时,它就带来亲切、温馨又甜美的感觉,令人陶醉,令人难以忘怀
这首曲子的结构为降E大调,4/4拍,行板,采用了主题和变奏的曲式结构,旋律优美动听,温婉幽丽,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异常柔美,真实地表现了一位天使般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
《少女的祈祷》作于1856年,最初于1859年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便不胫而走,以其清丽、浪漫的旋律深得人们喜爱,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并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的版本流传开来。
《少女的祈祷》是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洁,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青春和幸福的愿望。
这首曲子的结构为降E大调,4/4拍,行板,采用了主题和变奏的曲式结构,旋律优美动听,温婉幽丽,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异常柔美,真实地表现了一位天使般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
《少女的祈祷》最初于1859年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便不胫而走,以其清丽、浪漫的旋律深得人们喜爱,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并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的版本流传开来。
《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又仿佛贝多芬有不尽的亲切话语要对其诉说。两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犹如两人在亲密地交谈
插部一由脉脉的絮语变为愉悦的交谈,音乐流畅、欢快而华丽。第一个句子中右手轻巧地弹奏出装饰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跃起来,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欢快的语调;左手平稳而流畅地演奏分解和弦,温柔而亲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断地回应着恋人的絮语。
第二个句子变得更加欢乐,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发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插部二音乐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层层推进,不可抑制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起来。第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低音上不断持续着,仿佛是男主人翁的心跳,又像他炽热的爱情,诚挚而坚定,明晰的高音声部与有力的左手持续音相结合,使人仿佛听到男主人翁热烈的表白,看到他深沉有力的眼神,感受到他的坚定不移。随后是一个连接句,右手采用琶音连续上行,由慢渐快,低声部采用和弦推动音乐的发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处,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充满华丽的色彩,表现出两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后乐曲回到叠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现。当音乐逐渐变得轻柔时,仿佛一对执手相望的恋人,在渐渐弥散的音乐中定格。